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淮王入宫觐见了父皇母后, 隔日便去了国子监,祭拜圣贤孔夫子。
又有臣子为他办了一场诗会,盛邀八方词客, 甄选清词雅士。
诗会上, 淮王借唐代张祜的一句诗道:“高才何必贵,下位不妨贤。”俨然一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模样, 还带有一丝书生儒雅。一时间, 京都各大酒肆茶楼里, 淮王慧眼识才、尊贤爱才的名声大噪。
早朝时,趁着文武百官皆在, 户部右侍郎上禀,说淮王得知北地连年短收后, 愿意将藩地数年积留的二十万石粮食上缴朝廷,以解北地百姓粮荒。
皇帝称赞淮王孝顺识大体。
随后,纷纷有人站出来道, 能有如此亲王,是皇帝之幸, 也是大庆之幸。
更有臣子明晃晃夸赞淮王,说淮王不愧为嫡出皇子,很有皇上年轻时的风范。
皇后与淮王里外配合,凭着提前做好的准备,短短数日里, 就让淮王的名声立了起来。
……
不怪淮王如此急不可待, 夺嫡之心昭然若揭, 属实是时间太紧了。
万寿节就在半月之后, 过了万寿节, 淮王就要离京。他必须在离京前把事情做成, 不然的话,只怕要等到母后病危,他才有由头再次入京。
机会仅此一次,人走则茶凉。
太子软禁,自己呼声高涨,淮王只要再把清流和几个老牌书香门第拿下,由臣子们上疏换储,给皇帝施压,事就成了七八成。
这个时候,即便杨府把他的帖子踩进土里,淮王亦只能忍气陪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