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劝道:“姐姐平日也曾读史,应当记得姜太公八十才遇文王,晋文公六十五率军破楚,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言当世之要,成三代之光。”
“我明白你的意思。”英姐儿应道,“王太医也同我说了,此道要遵从循序渐进的道理,为人一世学一世,我不该贪的……往后我只当是个喜好,有则学一些,无则不强求,不会再冒进了。唯有一点,我还是会继续学的。”
“姐姐能这样想便好。”
这个世道本就是女子要比男子更难一些,英姐儿能看清楚事实,也是一种成长。
裴少淮从姐姐院里出来,心情一直很沉郁,他的到来确实改变了很多事,避免了不少祸端,但有些事是他改不了的。
英姐儿痴迷于药理,已开始涉足此道,谁又能断言这是个好,能一帆风顺呢?
能执掌命运的,只能是命运本人,而非他。
这样的感悟把裴少淮曾经的自大击得粉碎。
半月之后,英姐儿身子已经大好,又恢复了往日活泼的性子。这日,林氏正打算去戏楼和酒肆里查点账目,正准备上马车,只见英姐儿带着拂冬跟上来,说道:“娘亲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女儿跟过去打打下手罢,哪怕是帮着誊记账目也是好的。”
林氏欣慰笑了,开怀言道:“那自然好,我早便打你主意了。”母女二人搀扶着一同上了马车。
……
……
五月初,顺天府学张贴公告,择于初九日考核辖内秀才,择优录入府学就读,五十人为额满,各考生凭文取进。
教化之行,京师自当率先垂范,顺天府学为大庆朝府学之首,名气最盛,府学内教谕皆从国子监抽调,学风严正,人才辈出。它居于京畿之地,每年只从大兴、宛平两县录取五十名秀才,竞争颇为激烈,若是不幸落选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到县学就读了。
学子热衷于官学,还有一个原因是官学有资格举荐贡监,顺天府学举贡的名额向来比其他地方多出一倍。
消息传出来后,段夫子对裴少淮道:“从前不让你们进县学,是担忧你等年岁尚小,不辨是非,受那急功近利科考速成之术影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如今,你的文章已经小成,颇有自己的笔法,又有了明白是非的能力,可以去府学读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