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东汉,尤其是衰败的东汉末年,汉灵帝开始卖官后,这方面做得好的太守反而成了极少数。
能与曹操详谈这方面的友人本来就少。曹操休养了一日,恢复了精神头,这时候打开了话匣子,和荀澜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两人又一起看了卷宗,探讨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等荀澜心满意足地把卷宗收起来,盛情邀请曹操留下的时候,曹操摇了摇头:
“流民历代为虏,犹不瞻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他叹息了一句:“我知安之想要安抚流民,稳定郡县的心。我也想留下来帮忙,但怕呆的久了给你招致祸患啊。”
荀澜懂得他内心深处的忧虑,笑着说:“孟德无需担忧,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董卓抓到你。”
“安之冒着风险将我救出,我岂能连累你?”曹操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筹划,打算先行回家乡陈留募兵。俗话说,靠人终究不如靠自己。寄人篱下不如自己手里有兵来得有安全感。更何况,颍川距离京城太近了,颍川太守和豫州刺史的官位也不稳当,所以他忍痛推辞了荀澜的邀请。
荀澜知他多疑,而且阳翟距离京城也太近了。曹操可能担忧消息很快传到京中,若是董卓略一施压,他承受不住……
其实让曹操在他手下干活,荀澜扪心自问,还真有点不安。又挽留了几句,曹操皆推辞了。
“操家中还有老父,若是不回去,怕他心生挂念,实在是不孝啊。”
既然说到了亲情这个理由,荀澜便顺着说:“是我没有考虑周全,百事孝为先,我去命人备上一匹好马,供孟德路上换乘。再让人取干粮来,明日给孟德践行。”
翌日中午,吃罢酒菜,两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讨伐董卓之日见。
在曹操从东门出城之际,阳翟县的正门来了一位身骑着高头大马的中年男人,身后跟着两个精干的侍卫。
他若有所思地望着挂在墙上的法器,在城墙下站了好一会儿,让部下打探清楚了这门口处的种种不同,方才去驿馆歇息。
部下打探到:“这道士太守是个大善人,他来了之后就施粥、施药,惩治了臭名昭著的几个祸害,百姓都喜欢他。”
另一个人也附和说:“是啊,听说他从来不驱逐流民,反而给他们安排活计做。给干活的人粮食也一点都不克扣,百姓都说他是来救命的活神仙。”
活神仙不知道,但显然所图非常。贾诩敲了敲案几:“我知道了,你们再出去多打探一番太守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