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结结巴巴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怎被困在洞内?”
里头却是没有回应。
他虽小只,但气力却大,独自便把大石挪开,发现里头被困的,竟是一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婆婆。
陡峭山崖,她是如何上来的?!
问了数遍,婆婆只是默默哭泣,不肯作答
别无他法,知秋只好将老人背回了客栈,替她擦洗更衣,喂了小半碗软糯米粥,安抚她睡去。
第二日,知秋说与阿蛮,听他提及崖洞,默然良久,决定要去看看。
玄清子立即说道,也要与她一同去。
知秋在前头带路,不消多时便找到了那个洞口。
玄清子见了,疑惑说道:“我们一路行来尚且颇费气力,而老人眼盲耳聋,断无攀爬之力,是如何能到此地呢?”
阿蛮叹气道:“这个其实并非天然洞穴,而是被人凿出来的,这就是民间所言的寄死窑。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到了古稀之年,牙不松落,发不稀疏的老人,即被村民视为不祥,拖累儿女之人。子女便会将老人背到人迹罕至之地,或凿或砌出一个窑洞,将老人丢进洞里活活饿死。也有儿女不忍,故并不全封死洞口,或会在七日内送些饭食,然后再由其自生自灭。”
玄清子头一回听到“寄死窑”一说,不由大呼道:“所谓百善孝为先,这般遗弃亲生父母生死于不顾,真是禽兽所为!简直是骇人听闻!”
知秋一听,忿忿不平道:“不对,应该是禽兽不如!我家小霁还知道将自个儿的口粮叼与老人家呢!”
玄清子点点头:“对的,禽兽不如!小霁定是溜出来玩耍无意中发现洞穴,才每日节省节省食物,供养老人.”
知秋满心感动道:“我们都错怪它了,还以为它贪吃爱玩。虽然它父母被人所杀害,它非但不憎恨人,并且还愿意救人……”
阿蛮沉思片刻,顰眉道:“恐怕……还不止这一处……”
于是,他们三人又在山中找寻了半日,果然寻了七八处“寄死窑”,可惜没了活口。
里头都是一到两具尸体,有的尸体腐烂不堪,有的早已成了,玄清子震惊不已,与知秋一起,替他们殓了尸骨,并诵念《太上救苦经》为其超度了一番。
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魂。罪魂实可哀,我今说妙经。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
其余二人静待玄清子诵经完毕,正要回去,阿蛮又记起一事:“你们可曾发现,近日滴雨未下?”
知秋若有所思道:“似已旱月余,这几日井水已快干涸。”
阿蛮叹息道:“恐怕此次大旱,也与寄死窑有关,乃是山神降惩。”
玄清子问,何以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