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如今秋收时节,也同样是靠女子。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哪一句,不是直戳魏国的要害?
就连贺啖这个军中统领看到了,心头都是一揪一揪的疼,更何况那些把家中顶梁柱送到军中当大头兵的那些家庭。
近些年,魏国打得太惨烈了。
用“古来白骨无人收”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贺啖攥着军报,情绪已经压抑到了极点。
这首诗,绝对不是齐国人写的,因为齐国文人大多没有卵蛋,更体会不到悲壮的情绪。
他们只记得魏国打齐国的时候超凶,根本不知道魏国内部有多惨烈,哪来的办法对魏国的处境感同身受?
而在荒国,除了那位大荒文曲星以外,也没有任何人有此文采。
这首诗,已经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魏国。
但凡认识几个字的,都能读懂这首诗的含义。
即便不认字,听上几句,也能轻易被带入情绪当中。
军报是皇帝亲手写的。
只写了这首诗,并没有写魏国民间的反应。
但贺啖只看这首诗,就能预料到民间情况究竟如何。
荒国那边建的避难所,拢共收了三十万难民,后面又扩充了避难镇的规模。
虽然听起来很多,但相较于魏国的人口基数,只是九牛一毛。
影响劳动力的问题,已经被魏帝的一纸标准完美解决,凡是去避难镇的,都是近乎毫无劳动能力,并且家里没有其他劳动力,一到冬天就容易饿死的那种人。
虽然会让荒国的形象大大提升,但按理说短时间内对魏国劳动力的影响应该不会那么大。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