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没有强行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张弛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张弛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
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
“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
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
这些评论被海内的报纸转载,又再一次引发了读者的购买热潮。
“太慢了,印刷厂那边真是太慢了,小吴,你再去印刷厂那边催一下,让印刷厂全力加印。”
于震作为《活着》出版业务的负责人,这些天忙得是昏天黑地。
《活着》的首印只有十万册,投入市场之后,不过短短几天,就已销售一空。
他根据市场风向,在售罄之前,就已安排印刷厂再版,加印了三十万册。
可这后续的三十万册投入市场之后,依旧是瞬间销售一空,比刚开始时销售的速度还要快。
这些天来,书店的电话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地催促出版社发书,可这印刷厂的印刷速度就这么快,他能有什么办法?
作为印刷厂的甲方,他也只能催促印刷厂那边快点。
可他的心里也明白,印刷厂已经开到最大的负荷,速度不可能再快了。
“唉!要是早知道这本书会这么火,就把首印定在一百万了,一百万册书一次性投出去,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
于震的心里暗自后悔。
不过他也清楚,首印十万次已经是乐观的数目了,寻常的小说,首印能印一两万册就谢天谢地了。
就在于震忙着催促印刷厂加快印刷时,一个海外的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