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花了六年时间在城外北邙山翠云峰以上清宫为核心,筑造了一条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的防坦克壕和钢筋水泥建成的较完全的防御阵地。
城内也筑有各式碉堡、交通壕、地道等坚固工事。
其中碉堡很多是半永久性和永久性的,射界很好,还可以形成交叉火力。
日军靠轻武器是不能摧毁这样碉堡的,重机枪也无法压制,必须使用火炮。
在日军看来,洛阳已经被团团包围,是瓮中之鳖。
洛阳地区只有区区中国3个杂牌师,根本就是不堪一击。
日军预计最多攻击2天,就可以顺利占领洛阳。
甚至可能皇军刚一进攻,洛阳的守军就立马放弃阵地逃走或者投降了。
日军认为必胜,开战前还用了心理战手段,也就是劝降。
在总攻之前,日军以扩音器喊话,要守军放下武器不作抵抗,并以飞机散布传单,对守军提出不作抵抗、参加汪伪和平阵营的“劝告”。
15军军部设置在邙山上的上清宫。
“司令,鬼子又派人来传话了。”
“将人给我轰出去!”
“是!”
看到洛阳守将不肯投降,日军调战车第三师团一个联队战车配合63师团指挥继续进攻。
从5月18日开始,日军各部均已经进入了最后总攻击的位置。
总指挥是第12军司令官,前线指挥官是第63师团师团长野副昌德中将
野副昌德将野战炮兵联队部署在洛阳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图对洛阳城北守军阵地进行交叉炮击,将进攻重点放在洛阳城北上清宫和史家沟一带的城外阵地。
他认为在第一军和第12军胜利余威下,且有足够的炮兵和第二飞行团的配合,以其十个步兵大队的兵力,足以攻下洛阳。
在63师团作战命令下达后,其下属67旅团长柳勇少将就认为洛阳守军拥有坚固的阵地,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有足够的准备时间,特别是对地形与道路侦察和攻击准备必须充分。
柳勇少将提出将总攻时间从5月18日夜晚推后到5月20日,但这个意见遭到自负的野副昌德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