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师友,习礼仪,
会倾听,善表叙,
能共情,若鹏翼。
简单释义:
对老师和朋友要能够做到相亲相爱,还要练习各种接来送往的礼仪,这样才能融洽人际关系。
不但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话和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还要对别人的心理感受做到感同身受,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就像鲲长出翅膀蜕变成大鹏一样,将来必然会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近义经典:
好马出在腿上,能人出在嘴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著名榜样: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岌岌可危,无奈向齐国求援。
齐国要求赵国将赵太后最宠爱的儿子长安君送过去当质子,赵太后舍不得让他去,就大发雷霆的说:“谁要是再敢劝我送儿子去,我就吐他一脸唾沫。”
大臣们都不敢再劝了,因为他们怕激怒了赵太后,到时候可就不是被唾弃那么简单了,被杀掉也是有可能的。
老臣触龙挺身而出,孤身一人去求见赵太后。
赵太后知道他是来说服自己的,就没给他好脸色。
谁知一见面,触龙竟与赵太后拉起家常来,他忧心忡忡的说自己老了,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恳请太后答应触龙的小儿子到王宫做个御前侍卫。
太后觉得御前侍卫太苦了,要给触龙的儿子换个地位更高,待遇更好的差事。
触龙拒绝了赵提后的好意,他说,得让儿子立些功勋,然后才好让他身居高位,安享富贵。不然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儿子没有功劳又身处高位,很容易跌落下来,那就太惨了。
虽然我也很心疼,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可是想到孩子的将来,我就是再舍不得,也得这么做啊。
太后惊讶的问:“你们男人也这么疼孩子吗?”
触龙一脸正色的回答:“一点也不比你们当妈的少,我觉得自己疼的还更多呢!”
接下来,触龙就跟太后聊起了疼孩子的问题,触龙盛赞了赵太后对子女们的疼爱,尤其是太后忍痛将女儿嫁到了燕国,还经常为她祈祷的事,触龙更是夸赞赵太后替女儿考虑的长远。
最后才分析长安君的境遇,指出如果不让长安君趁机多为赵国立功,恐怕他将来坐不稳国君的位置。
赵太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这才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质子,因此迎来了齐国的救兵,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是“能共情”的生动典范。只有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的感受,并通过良好的表达,让对方真切的感受到你的理解,双方才会产生切实有效的交流。
覆辙之鉴:
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杨修,是一个智商超高的学霸。
又一次,一个新修的园林竣工了,属下请曹操去参观。曹操看了以后,提笔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皆不解其意。只有杨修会心一笑,解释道:“门内添活,是阔字也。丞相嫌此门太大,让想要把它改小一些。”
又有一次,有人给曹操敬献了一盒酥糕,曹操没舍得吃,提笔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然后就把这合点心留在了办公桌上,回家睡觉去了。
第二天,曹操打开食盒一看,里面的酥糕被别人吃光了,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儿。
杨修笑着说:“丞相在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嘱咐我们把这些糕点吃了,我就把它分给大家了。”
曹操笑着数落杨修顽皮,其实心地对杨修卖弄小聪明的做法很生气。
杨修卖弄聪明,让曹操难堪的事情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使他丧命的“鸡肋事件”了。
曹操攻打汉中,久攻不下,就萌生了退兵的念头。属下问他晚上的巡营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肉,筷子上夹着一块没有都少肉的鸡肋,觉得现在的局面就像这块鸡肋,于是就用它做了巡营口令。
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立刻命人收拾行囊,准备撤离。他还跟人炫耀自己猜出来了丞相的退兵意图。曹操得知以后非常恼怒,就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杨修不懂得照顾别人的颜面,一味的炫耀自己的小聪明。
作为下属,他的行为损伤了曹操的领导威望,扰乱了曹操的布局,甚至还泄露了军事机密……
最后,他的死还给曹操留下了嫉贤妒能的坏名声。
聪明的杨修可真是一个智商超高的糊涂蛋啊!
致家长:
一个出色的人才,仅仅学会书本上的那点儿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要主动培养他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能力,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感受,知道他渴望什么,忌讳什么,恐惧什么,痛恨什么,又会感激什么。
这样才能不触犯别人心中的禁忌,以至于遭人怨恨。
这样才能给予他最想要的帮助,获得他的感激和友谊。
要想将来能够做到这些,等到长大以后在学习,恐怕是来不及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为他推开这扇门,播下这颗种子,让它在时间长河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它甚至不会格外占用孩子的任何精力,不会额外占用任何时间。
许多维度的成长,原本就是可以并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