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啊!我们现在不做游戏!我们的根本还是电影!但他们索尼,想要把游戏发展成自己的第五大支柱产业!如果我们现在和他们合作,那我们其实可以谋划他们的第四大支柱产业,也就是他们才找你做的——”</p>
“电影……”</p>
当斯皮尔伯格自己说出电影这个单词时,与罗兰对视的他,已经Get到了罗兰的想法。</p>
电影才是他们的根!而这,也是索尼想要的根!</p>
和日后的索尼八大产业不同,现在的索尼只有金融、半导体、图像产品和影业,他们即将发展的游戏,只能排到第五,日后三大产业之一的音乐,得在千禧年后才有谋划,而在影业半死不活,游戏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真正挣钱的,只有前面三个!</p>
在此情况之下,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p>
索尼砸了十几个亿想要发展游戏?</p>
没问题,斯皮尔伯格可以把《侏罗纪公园》的游戏版权授权给他们,并且一分钱不要。</p>
为啥?</p>
因为钱对于他来说,没有用,真正有用的,是索尼名下的哥伦比亚三星国际发行集团。</p>
实际上,早在一九二零年时,好莱坞的八大公司就已经在全世界部署自己的海外发行机构了,但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便,所以这些公司虽然搞了海外发行,但都没怎么当一回事,除了搜集当地的报刊影评、同期同业间的营业情况、观众的成分比重、社会舆论对影片的反应等诸多消息外,他们也没啥别的事情干。</p>
直到八十年代,交通的便捷,电视让新闻走进千家万户,他们才开始真正重视海外发行。</p>
但这个年头,他们的海外铺片速度,也没法和日后的全球同步上映相比。</p>
至于海外发行公司?</p>
多数都是亏本的。</p>
像环球、派拉蒙和米高梅捣鼓的联合国际影业,在全球十六个国家设有办公室,与四十三个国家有授权合作,但那高昂的成本,也令他们坚持不下去。</p>
而在米高梅连续亏损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退出……</p>
至于迪士尼的博伟国际,人家三零年就建立了公司,至今只发行了七部作品。</p>
华纳的国际发行部,自己只单独做了四部……</p>
成本太贵了,根本负担不起。</p>
他们更愿意把海外发行分给代理公司去做,也懒得自己跑。</p>
太麻烦了。</p>
但索尼在买了哥伦比亚影业和三星影业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p>
从九零年开始,他们就做了七部海外发行的电影,今年还要再做五部。</p>
作为舶来户,他们很清楚,这玩意肯定得做,不然就会被好莱坞的其他巨头给联手卡死。</p>
所以他们宁愿亏钱,也要养着海外发行的公司。</p>
其原因,就是为了活着。</p>
但实际上,他们也吃不消。</p>
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全球发行一部电影,干事的人得破四位数。</p>
如果不能源源不断的发行,那养着这些人,就是在白送钱。</p>
而若是发行的电影票房暴死,那只会亏得更多。</p>
这也是为啥很多二三线的影业公司宁愿被巨头卡死,也不愿意自己做发行的原因。</p>
一是被巨头垄断了,做不起来,二是即便突破了巨头垄断,在没有源源不断的片源下,一年他们能够赔掉一个亿的现金流……</p>
做发行容易,养发行难。</p>
不然的话,环球、派拉蒙和米高梅就不会联合起来捣鼓国际发行公司了。</p>
而前世的梦工厂其实是倒在了建立发行上,因为斯皮尔伯格的产片能力太恐怖了,所有巨头都知道,他若是做出了发行,那就没别人什么事了,尤其是在乔治-卢卡斯和史蒂夫-乔布斯等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发行公司的情况下,他们三个抱团玩,这世界上就没迪士尼了!</p>
而当梦工厂、皮克斯、卢卡斯三家一合并……</p>
影史票房排行榜上的IP,全都在他们家。</p>
至于没有资本?</p>
要知道,即便是在一九年,即便是在收购了福克斯之后,迪士尼主席鲍勃-艾格尔也表示,如果史蒂夫-乔布斯还活着,那迪士尼已经和苹果合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