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古城的圆形轮廓恰似身龟,六座城门似龟首、尾和四肢。桐溪塥和洙泗沟作为城市内部的水循环系统,犹如龟肠曲折城中。而城中道路就像龟甲的裂纹,这种寓意美好的城市格局叫作金龟永寿。
而桐城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
境内更是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这些都使得桐城可以极大限制日军重武器的施展,山河地势又使得桐城县易守难攻,而是非常适合打伏击。
换言之,控制住桐城,也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华东北面的日军来支援,而且桐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山口,易守难攻,还非常适合打伏击战,林一凡只需留下一个团驻守山谷,一个团驻守县城即可阻挡住合肥等地日军的增援。
林一凡麾下的大部队没有在桐城县多逗留,安排好之后,林一凡便领着大军继续前往安庆了,但他没有直接兵临安庆,而是出兵进攻枞阳,林一凡自然是不会轻易攻城的,他要的是围点打援,把气势闹大,让日军以为他这里的威胁最大,进而削弱武汉和南昌方面的军事压力。
而且,他知道日军必定是早已把兵力都集中进了安庆城内,严阵以待了,他也没必要一上来就硬碰硬,不如先进攻防守薄弱的周围县城,打乱日军的部署,先给他们造成一定的恐慌。
国民政府方面为配合这次“武汉反攻战”,在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军事委员会令便第3、第5、第6战区各以有力一部出击,策应第9战区作战,其中第6战区所属部队,便在陈诚的指挥下,乘敌空虚猛攻宜昌。
陈诚是老蒋的心腹,实力相当雄厚,第6战区以约15个师的优势兵力向宜昌发动猛攻,日军第13师团拼死顽抗,双方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战斗。
双方交战的一开始,日军第13师团便已经死伤惨重,一面将后勤人员、伤兵投入战斗,一面紧急求援。一周内,日军第11集团军不得不急令第39师团驰援宜昌。两日后,第6战区部队发动总攻击,日军第13师团陷入绝境,师长内山英太郎中将甚至写下遗书,准备自杀。
不过,随着第三天,日军第39师团增援到达战场,挽救了第13师团的危局。但国民政府的作战目标却完成了,在这次反攻作战中,歼灭日军近7000人,还使得日军不得不调派武汉周边原本就紧张的防御力量。
其实,在长沙会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最新的成果就是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进攻武汉的驻守日军。
于是乎,参加武汉反攻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达到了九个集团军、三十一个军,作战飞机约一百多架,舰艇七十余艘,总兵力近六十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各兵团部队纷纷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组织抵挡日军援兵,围困武汉的作战目标。苏联和美国的援华志愿航空队同时参加了这次会战。
武汉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十三个军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第一第二兵团罗卓英,王耀武所部防守南浔线,并沿鄱阳湖配置兵力,以南昌为主要作战目标,同时以外线之势击破西进增援日军,防止日军通过南昌及迂回长沙。
第四兵团则是确保九江至瑞昌线正面牵制,并沿江构成阵地带,防止日军由瑞昌西进,直趋岳阳、蒲圻、咸宁,背后偷袭反攻武汉的主力。
至于汤恩伯军团,则是控制于各重要据点之间,以便随时策应一线作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六个军负责江北外围,特别是桐柏山等地作战,另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今北京一汉口)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
老蒋还命第四兵团李品仙所部为右翼兵团,利用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丘陵湖沼的有利地形遏敌取捷径攻略武汉。
而中央兵团,则布置于太湖、潜山西北山地,相机南下侧击西进之敌;林一凡为主的左翼兵团,则是控制于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之间,利用地障,重在阻敌迂回武汉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