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甜饼

繁体版 简体版
一个小甜饼 > 抗日之特战枪神 > 第一百七十二章:安庆之战(一)

第一百七十二章:安庆之战(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久保田永申闻言死死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儿,才咬牙沉声说道:

“我会向阿南中将阁下申请支援的,到时林一凡的大军发起进攻,我们不能一味的守城,还有注意观察局势,做出预判,一旦局势有所不对,就想办法突围,所以各中队一定要提前做好突围的准备!”

“嘿咦!”

.

就在日军紧急商量对策的同时,林一凡很快带兵控制了桐城县,这座皖西南的咽喉之地,现在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日军,根本不敢分兵驻守。

在原本的历史上,桐城县曾遭受日军4次空袭、3次沦陷,这片富饶的土地遭日军蹂躏、侵占,房屋被烧毁、财产被掠夺、田地庄稼遭毁坏,平民遭杀戮、妇女遭**,赖以生存的家园几近毁灭,军民伤亡惨重。

1938年,日军飞机先后四次对桐城县进行较大规模的狂轰滥炸,轰炸桐城集镇和桐东义津桥、吴桥、周潭一带集镇与村庄,甚至是村镇学校,投弹近两百枚,炸死平民百姓几十人人,烧毁房屋数百间。

而后,日军部队在范家岗周围进行“扫荡”,大肆烧杀,将方松久等四十多名百姓推入姚庄大塘里,然后用机枪扫射,顿时一塘清水变成血水,百姓全部死于塘中,无一幸免。

不仅如此,在日军侵占桐城县城期间,还将战场上俘虏的一干余名国民党政府军押解至竹生弄全部枪杀,公然违反国际公约,棋盘岭伏击战后,日军疯狂展开报复,向挂车河附近村庄发射800多发炮弹,造成许多无辜村民伤亡,根本就是没有任何人道可言。

1939年,日军两次重兵进攻大横山,造成大横山守军四百多人牺牲,日军在“扫荡”桐城县青草镇和桐西抗日根据地时,野蛮地实行“杀光、抢光、烧光”政策,枪杀无辜平民十多人,**、活埋、逮捕二十多人,完全是丧尽天良。

而在原本历史上的1941年二月,还将发生“桐城桐东惨案”。

日军进犯桐东,先以飞机连续轰炸三个小时,炸死当地普通群众无数,尸横遍野,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并于第二天实行“清乡”,将王家排、许家排等地四十多户农民房屋全部烧毁,群众死伤六百余人,其中有一家五口全部被杀。

不过,现在有了林一凡的出现,就代表着这个惨绝人寰的悲剧已经成功被阻止了。

桐城县有些独特的战略位置,古为“吴头楚尾”“七省通衢”的桐城,接江趋淮,承东启西,东邻庐江、枞阳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北与舒城县相连。

在历史上,唐至德二年,唐肃宗因痛恨安史之乱的肇事者之一安禄山,下令将郡县中凡带安字的都改名。同安县改名桐城县,桐城之名正式载入史册。

从那一年开始,桐城作为县名延续了1200多年从未改变。直到后世的1996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让桐城经济跃升安徽前列,桐城撤县设市。古老的桐城以新的建制开启了崛起与江淮的文化旅程。

桐城自古就有城,明代时更是流传着“铁打桐城”之说。久居纷乱之地,桐城人摸索出了一套自保的本领。

据《桐城续修县志》记载,公元1576年(明万历四年),知县陈于阶筹银两万一干二百两,改桐城土城为砖城,城围六华里,高三丈六尺,设六座城门。城墙之高大,城池之坚固,堪称江淮之首。

而明未起义将领张献忠不到半天的时间全歼了明朝中都凤阳的两万官兵。然而,在此后的八年间,张献忠六次围攻桐城却始终未能得手,因此人们称它“铁打桐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