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认为《洪范》非是认为天下存在天人感应。”
“而是反对有此想法。”
“《洪范》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其主要用五行说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及运动,然我通读此篇,并未感觉其文提出的是‘天人感应’,反倒更像是‘天人相分’。”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万物所以成也。”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性皆在是矣。”
“也就是说‘有耦’‘有对’是带有普遍性的,是贯穿于天下人事和一切事物的,决定着事物的无穷变化。”
“对于这种普遍性,我认为它更符合道家的‘道’!”
“这个道是客观的规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实则都为‘道’所支配。”
“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者,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所以我认为良相公说的不对,《洪范》一篇文章,分明是说人应当顺应客观规律,‘继天道而成性’。”
“更要‘修人事以胜天’!”
“天人不相合。”
这时。
文臣区突兀一句冷笑传来。
“张御史此言差矣,正所谓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周青臣离开座案,站到了空阔处,虽面色有些苍老,精神却依旧矍铄。
他朝始皇恭敬一礼,高声道:“臣这些年谨案书卷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