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星期四。
截止之前的10月16日,《数不清的流年》上市满一个月。
第一批20万本,在央视报道之前,根据博艺的粗略统计,大概售出了16万本,其中省内9万本,省外7万本。
10月5日的央视报道出炉,还不到之后的周末,各地书商就纷纷开始要货。
于是,博艺开始第二次印刷。
到了最近,不足半月时间,因为某个少年作家的影响力还在持续扩散,许多地方的书商已经再次要求追加。
再加上博艺的财务状况松缓下来,钟长林拍板,这次一把加印50万。
算上之前,恰好100万。
按照某个少年作家当前的全国性热度,追加的这50万本,未来一个月时间,基本也能卖完。
至于《数不清的流年》的最终销售潜力,说来也是唏嘘。
九月份第一次订货会,因为一众书商的集体玩赖,博艺预测,哪怕是较好情况下,全国销量大概也就四五十万本。
这当然已经是大卖级别,却距离钟长林期待的百万销量还有很远。
那之后,发现苏杭的现场签售效果很好,不仅能够获得书迷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还可以引发媒体的进一步跟进,于是开启巡回签售。
然后,预期的总销量,提升到七八十万。
距离百万,还有差距。
接着就是10月5日那天,央视的报道,彻底改变一切。
说起来,还是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如果只是一段‘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苏杭的热度,最多能维持一月左右。然而,没人能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无心插柳,一个‘送戏下乡’,将这份热度大幅拉长。
因为这份让各方‘一举三得’的设想,不仅获得了高层的关注,还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前段时间,中原省领导赶赴河元进行实地调研后,最近,外省的调研团队也纷纷抵达某个小小的县级市,只为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