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翻了一页手中的《青旭》,轻轻点头:“是啊。”
订书的。
央视的专题还没有播完,钟长林就开始不停地接打电话。
如果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让家乡的身边人‘更好一些’的心思,某个16岁的少年,不可能做出那么多的事情。
于是,再次升华。
送戏下乡。
这都火烧眉毛了,还看什么杂志?
陶丙立蹭地起身,想要去一趟二中,不过,表情变化了一会儿,想想刚刚电视里那少年的种种,稍微犹豫,还是重新坐了下来,拿起一旁的电话拨到了郑春家里。
博艺的职工宿舍内。
有人想要去买一本少年的小说合集,《数不清的流年》,多美的名字啊,怎么能不读一读?
有人想到了少年的集邮爱好,决定给他写信,一定要挑最有意义的邮票。
关于征文,少年说,独木不成林,希望同学们能和自己一起进步,让大家在写作上更好一些。
赵怡抬了抬手中杂志:“我看杂志呢。”
报道进行到这里,央视引用了《青年日报》上堪称经典总结的‘一举三得’,让剧团得到工作,让酒厂得到宣传,让百姓得到娱乐。
央视似乎准确地猜中了荧幕前许多人的心思,于是,叙事再进一步。
想到了刚刚电视里神采飞扬地唱着《花木兰》的女子,想到了洪家,想到了就隔着一户的那个少年邻居。
葛蕾蕾家里,一家人看完专题,姑娘就拉住父亲,一个劲儿追问,自己交的朋友,厉不厉害?
葛父笑着说厉害。
divclass=contentadv葛母却补刀:就是年龄小了一些。
酒店餐厅内,电视里的专题结束,没想到还会有这种转折的张群礼咒骂几声,思绪转了转,决定不能如此甘休,得再给那钟长林上些眼药。
专题结束,回味之前的五分钟,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种种,许多观众都做出了一个个决定。
有人打算重读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着自己的一生,也要像那少年一般,‘不虚度’。
主持人准确抓住了其中的几个字,‘更好一些’,并且联系少年作品里诸多对家乡意象的描述,一步步契入主题:‘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