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看向郑春,郑春笑道:“既然来了,肯定要坑你一顿啊。”
“使劲儿坑,”刘红民满脸是笑:“反正肯定不喝你家的便宜酒。”
“诶,这就伤感情了。”
“哈哈。”
说笑了几句,看李凯走去一旁拍照取材,郑春才问刘红民道:“最近卖的咋样?”
听到这个,刘红民一张本来紧致的胖脸都笑出了几条褶子,却卖关子:“咋样,这大戏就不说了,你都恨不得让人偷偷把标语刷到人家厕所墙上,镇上那些小饭店小糖酒也都是你家的广告贴纸,还有那么多赠送的海报,连我家都贴了几张,现在走到哪都是桑河酒的那句广告语,啧啧,老郑,这肯定不是你想出来的,对吧?”
这些日子,除了送戏下乡,通过之前与苏杭商议的各种细节补充,郑春还打发桑河酒业的工作人员在巡演各处粉刷广告标语,并且送出了大批贴纸和海报,堪称一整套高强度的全方位洗脑。
当然,核心还是送戏。
这是博好感的一项,专业来说,就是品牌塑造。
百姓听了你送的戏,甚至,哪怕是没看到的,见你这么做了,再看那些四处可见的标语,内心里也就很难生出反感,只会觉得,这企业还不错。
有了好感,品牌才能逐渐深入人心。
郑春当然不会和刘红民细说从某个少年那里听到的这些,只是竖起两根手指:“那条广告语啊,两万块买的。”
刘红民显然有些见识,立刻道:“不贵,一点都不贵,呵,我就说,打死你都想不出这种点子。”
郑春忍不住显摆:“那你也肯定想不到,这条广告词是哪来的。”
“哪来的?”
“咱河元最近出了个少年作家。”
“哦,这个,我知道,我女儿前几天还跟我要钱买书来着,还拿报纸给我看,那个,叫什么……参商,是参商吧?”
郑春点头:“那孩子,喊我叔叔。”
“不得了啊,”刘红民明显惊讶:“你家侄儿?”
郑春轻咳了下,才说道:“不是亲的,但也是个熟悉的晚辈。”
刘红民倒是没抓这点,很给面子道:“那得抽空碰碰,我还没见过活的作家呢,不敢想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