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个挺适合搞一搞文学的时代。
因为时代的限制,书报杂志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又因为时代的开放,千禧年前后,又可谓书报杂志的一次市场化大爆发,虽然很多的因循守旧在浪潮中被淘汰,却也冒出了一大批销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精品。
苏杭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青春文学。
曾经的时间线上,青春文学的概念是在2000年之后才明确提出,起点是早几年《萌芽》杂志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这场持续多年的热闹赛事不仅让一本月度销量只有万余几乎要无以为继的杂志起死回生,最高销量一度突破50万大关,还造就了一大批名利双收的青年作家,甚至很多年后,作家还进化成了导演,继续名利双收。
1995年的现在,青春文学还处在萌芽状态。
不是没有。
任何时代都不缺少青春,当然也就不会缺少青春文学。
只是没有明确的概念。
苏杭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想想啊。
青春文学第一人。
对比曾经那几位,这一份红利如果能拿到,够吃一辈子。
恰好,这次高一的期末考试,虽然起高了,但也如同苏杭最初考量的那样,给他增加了一个标签,一道光环。
见多了,苏杭大致也明白曾经的套路。
青春文学,不只是文章写得好那么简单,同时还需要进行营销,诸如穿肚兜签售的叛逆少女啊,诸如打造亿元作家人设啊,诸如书展上30多个国家买走版权啊,诸如一字未写就拿到天价预付费啊,各种折腾,各种炒作。
都是生意。
但也是真的赚钱。
很多钱。
落地扇呼呼吹着热风的夏夜房间里,台灯下,苏杭斟酌一阵,在本子上写下两个关键词:
“十六岁”。
“学霸”。
前者来自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苏杭今年16岁,如果能够成名,相比18岁之后的成年人,自然而然地就能吸引诸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