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刚刚看完这个魔性版的《论语,他一时之间也想不起正儿八经的论语是什么样子了。
既然父皇说可以这么理解,那就这么理解吧。
[孔子: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的说话,习武是为了让别人心平气和的听你说话。]
[擅长的是以理服人,哎,听话就讲道理,不听话就讲物理。]
[孔子不愧是孔子,论是两千年前还是两千年后,读他的书都会有新的解释。]
董仲舒人都傻了,虽然他为了宣扬儒家,更改了不少儒家的内容,但是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真到了这地步,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吗?
望着想要递上去的奏折,他默默的把它往里掖了掖。想着再看看天幕后续,如果后世的儒家经典成了这种样子,他宁可儒家还是不要发展了,就这样也挺好。后世那是什么妖魔鬼怪?
[孔子要是站在我面前,他说什么都是对的。]
[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前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半部抡语得天下。这不就完整了?!]
赵匡胤看着下手的赵普,满脸打趣的说道:则平,朕怎么不知你的武功那么好了?
赵普满脸奈:您可给我留点脸,这种东西一看就知道是后世人的调侃之语,后世之人也当真是没大没小,圣人先言怎么能够如此曲解。
[子曰:打架用砖呼!不宜乱呼!照脸呼,使劲呼,呼不着,再呼!左手呼完右手呼!板砖呼断用鞋呼!既然呼,岂可一人独呼,有朋一起呼!不宜悦乎,呼着往死里呼,呼不死!还呼,呼死者,英雄也!呼不死,拉倒也!你明呼不明呼?明呼则已,不明呼拿砖照已脸呼!一呼则冥。]
这一则新编《抡语,把看天幕的人通通雷了个遍,论是儒家还是其他学派的人,此时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大概就是此时我的母语是语。
很多只知道死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恼怒于天幕后的人礼,引经据典指槐骂桑的咒骂起来,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泼妇骂街。
倒是孔子本人倒并不是很在意,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也只是百家之一,远远没有到后世成为主流文学的地步。
当看完这些《抡语之后,他反而笑了,有生气的弟子问孔子为何而笑?
孔子说:后世之人既然能根据《论语作出《抡语。那想必是熟读了《论语的,这不就证明了论语在后世被广泛传播,而不是被世家贵族束之高阁了吗?我怎么能不为之开心?
虽然孔子心情不,但是也有很多儒家学者不满,他们认为一定是其他学派的人心怀嫉妒在黑儒家,早期的儒家可不是软柿子,于是很多儒家学者就开始找其他学派的麻烦了。
其他学派一看,本来知道儒家成了后世主流思想本来就不顺眼,现在你们还得寸进尺的来找事儿。那我可不惯着你,抄起剑来就是干,于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又一次开始的争霸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