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绝不能将国家的困难转嫁到百姓身上,就算咱吃糠咽菜,也不能向民众要一分钱!”
见皇爷爷有些生气了,朱高炽连忙起身,走到了老爷子身旁认。
“皇爷爷说的对,是孙儿目光短浅了。”
其实,朱高炽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问题,这些法子只不过是不适合这个时代而已。
发达的交通是大明走向兴盛不可或缺的因素,相信用不了多久,老爷子和台下们的大臣就会明白这一点。
而经济和民生,本就是互相依靠,互相发展,二者若是能够形成一个循环,互相促进,那才是最完美的局面。
看来,朱高炽还是不能太着急。
奉天殿中,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静静的思考着,虽然方才朱高炽的话语遭到了他的反对,但其中的一些看法,还是拓宽了他的思路。
税收是整个大明的财政支撑,根据律法规定,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类别,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银子叠加在一起,才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身为皇帝,他对每年的税收也有一定的了解,仅仅是江南的确商业税务就占了国库的三分之一。
虽然历年来,朱元璋都奉行减税的政策,但这个数字依旧是十分可怕。
而从这个数字中,可以深刻的看出大明潜力巨大。
“孙儿想修路的想法不是坏事,只是咱现在的确是囊中羞涩啊。”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修路不是他下几道圣旨,拨多少银子就能立马解决的事情。
修好了官道,将会带来一大笔的税务收入,百姓们行走在路上,自然是免费的,可商人不一样,只要是在各个地区之间游走,就需要给予地方政府关税。
路好了,疑会刺激商人的流动,关税也会成倍上涨。
同时,商人低贱,朝廷不能收百姓的路费,倒是可以藉助关税的由头,从商人身上把修路的费用给赚回来。
若商人能和朝廷对接,避免了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剥削,也能变相的保护商人的利益,推动商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