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西南部有个云瑯郡,云瑯郡下有一个平塘县,平塘县下有个摆古镇,镇里有个李姓少年。
少年名叫李花,自幼父母双亡,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爷爷,一家子都靠少年打柴为生。
摆古镇背靠云瑯山脉分支的十万大山,小镇烧制的“青钢碳”闻名遐迩,远销大隋,尤其深得朝廷里面达官贵人的喜爱。
建元八年,据说新帝上位以后特意下了一道旨意,从此这个地处穷山恶水的偏远小镇就成了官家的御制烧碳之地,所烧的“青钢碳”从此成了皇宫的御用之物,只供皇室和达官贵人享用。
郡城上面的官老爷还特别在小镇设置了一处官府办事处,有朝廷官老爷常年驻扎此地,监理“皇家御用”的烧炭事务和大大小小十几个烧炭的窑口。
摆古镇所烧的“青钢碳”之所以闻名大隋,据说是因为所烧制的原材料是小镇独有的一种树木——青钢树。
青钢树,树如其名,其树身材质坚实,硬如钢铁,耐阴,耐寒,耐贫瘠,成树高约九丈,是小镇特有的一种树木。
故而小镇居民以此树木为料,再加上小镇祖传的烧炭手艺,所出之碳不仅耐烧,而且烟,碳色纯黑,坚硬如铁,若以此物两相击打,更能碰发出清脆的金属之声,除此之外更绝更妙的是碳火燃烧之时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之气。
暮色里,小镇名叫青牛巷的僻静地方,有个孤苦伶仃的少年正坐在自家院子里发着呆。
少年姓李,单名一个花字。
搁以前的时候,少年和其他小镇上的孩子结束课业以后就得去山上“打柴”了。
自从官府来镇上弄了个办事处以后,他们这群专门以“打柴”为生的人生活条件就好了很多,因为从山上辛苦砍下来的木柴有官府专门的官老爷在收购,给钱,而且还是现钱。
但是官老爷过来这里弄了一个办事处以后,规矩也变多了起来,就比如一旬以内,这个上山打柴的日子就分为了一,三,五,七,二,四,六,一三五七是不准上山打柴的,只有二,四,六这三天才准。
官老爷从他们手上收购了木柴以后再交给镇上的杨老头,杨老头再把大大小小的木柴分配给小镇上的十几个窑口。
小镇每个窑口都有专门的烧炭师傅,这些烧炭的师傅都是小镇上的青壮汉子,手艺都是从小镇祖辈上传下来的。
小镇世代以烧炭为生,有专门的烧炭师傅,也有专门上山打柴的人。
烧炭的师傅大多都是成年人,以年轻稳重为主,打柴人就没那么多要求,只要有力气,会使刀就可,故而小镇的少年们早早就做起了打柴人的活计。
穷苦的孩子早当家,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很早就能出来给家里分担一部分压力了。
故而小镇里面很多家庭都是大人在窑口烧炭,像李花他们这种十五六岁的孩子就已经能独自在大山里面“打柴了”。
少年抬眼看了眼已经快漆黑的天,要下雨了,于是坐在院子里的少年便不在发呆,起身收拾了一下院子里面今早刚洗好凉在外面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