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的发妻,并不是因为画中之人的面貌有多么相似,而是这份神韵,他再熟悉不过了。
【第一位,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聪慧谦谨,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谓是才子佳人,天作良缘。】
【她既是苏轼读书时的良伴,亦是一位绝佳的贤内助。】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便终日在旁守候,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可以给予提醒;在苏轼和访客交谈时,她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能准确地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无不言中。】
【结婚不到两年,苏轼暂别妻子,随父兄赴京赶考。至洛阳时正是暮春时节,苏轼看着垂丝的杨枝,对王弗的绵绵相思之情由心而起,遂写下了一首《一斛珠?洛城春晚》。】
尽管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苏轼还是能准确无误地唱出这首词。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烛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年少时的心境在他一字一句地吟唱中逐渐浮现:我们总有一天能度关山,等到你我重在“烛下花前”见面,踏青游赏美景再次结伴同行,就再也不分别了。
可世事难料,年少的情深敌不过天意的阻拦。
【天作良缘亦妒良缘,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撒手人寰,留下一个不满七岁的儿子。】
【细细算来,二人相遇、相知、相伴的时间不过短短十一载,妻子的去世对苏轼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在他的诗词中尽数体现。】
【王弗去世次年,苏轼悲痛作《亡妻王氏墓志铭》,而在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来到密州,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天幕中,只单穿一件里衣的苏轼正研磨起笔,落于麻纸上。
一横一竖,起笔了他十年的哀伤与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沧桑的嗓音、动人的语调深刻地吐露了苏轼的血泪之情。
即使再相见,梦里又能说些什么呢?
只有无言的泪罢了,他不愿醒来,因为最终能面对的只有远在千里的孤坟。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此词一出,其余的同类作品尽数皆废。】
【往事如烟,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苏轼也选择了向前看,他的第二任妻子便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