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扑通——”一声滑跪至秦始皇膝侧,痛哭道: “微臣有负陛下厚望,在仙人面前不知所云,恐辱了大秦的颜面,请陛下降罪。”
嬴政面色冷肃,声音不带一丝波澜地说道: “起来吧,仙人之意确实难以揣测,此事不怪你。”
赵高长吁一口气:真好,又活了一天。
宋朝
赵匡胤不出意料地又宣了弟弟赵光义进宫一起欣赏天幕,比起跟那群大臣一起探讨,他觉得把这些时间花在弟弟身上更加值得。
尤其是苏轼这期,那更是不容错过。
历经七日的时间,他想明白了,不管大宋后世变成了什么北宋、南宋,那都还是他大宋,是他赵匡胤一手打下的天下。
而如今,大宋有这么一位人物,能为仙人所器重,这说明什么,还不是说明大宋国运昌隆,人才辈出。
“光义,你说像苏轼这种人才,会出现在朕的儿子那代呢,还是孙子辈呢?”
“皇上,我大宋人杰地灵,无论哪一代,都是代代人才辈出的。”
赵匡胤很高兴,沉浸在对大宋未来的幻想之中,忽视了弟弟那阴沉的眼眸。
事实上,苏轼一生共经历了五代帝王,而这五位帝王都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一脉的子孙。
此时高坐在龙椅上的宋神宗便是将苏轼贬至黄州的帝王。
对于对苏轼的态度,他其实是很欣赏对方文采的,可是自己锐意改革的时候,苏轼偏偏站在了保守派的位置。
他让苏轼往东,苏轼偏往西,诗词当中还都是对新法的不满。
一点面子都不给皇上,皇上自然是不愿再看见苏轼了。
但仙人貌似还挺喜欢苏轼的,他有些惶恐,难道新法真的不可取嘛?
北宋由于缺少燕云十六州,可谓先天不足,又缺乏长久规划,导致了后天失调,而中期便已出现了财政和国防的双重危机,也就是所谓的“积贫积弱”现象。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是想扭转大宋的命运,只是怎么样做都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