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慌了慌了,仙人不要败坏我的画风啊!
而此时因上书为苏轼赎罪,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的苏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得兄如此,弟复何求啊。”
【一般咱们提到诗人,印象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带谪仙气质,但是,如若你抛开苏轼的这些身份,单纯地了解一下这个人,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性格跳脱的活宝。】
【苏轼的诗词,那就一个字:妙。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若是单纯写诗词、老实当官,或许仕途上会平稳一点,但他偏偏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面对不公,不吐不快,经常借着诗句暗讽朝政,表达自己对新派同僚的不满,导致自己被排挤,被贬谪,著名的案例便是乌台诗案。】
听到此处,苏轼的心中咯噔一下,回忆如波涛一般汹涌而出。
自从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以来,自身由于政见不合,被百般打压,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
他在熙宁四年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在任职过程中,他看到了新法执行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他极为反感,于是便写诗对新法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而在当时,王安石早已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皇帝本人,这就意味着,反对新法的推进就是反对皇上的决策。
结果不想而知,自己作下的诗词被有心人利用,捅到皇帝那儿去,自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因此案,苏轼受监视坐牢103天,万幸保住了性命,但被降职为毫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承天寺所在之处。
【乌台诗案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在苏轼眼中都蒙上了一层灰雾,好在,他是个足够乐观的人,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寄情山水,开阔胸怀。】
【他的诗词也以诗案为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内容上也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内容也越来越转向大自然与人生感悟。】
张怀民有些心疼地看向这位老友,苏轼的心境他最明白不过了。
元丰六年,张怀民受新法改革牵连,初贬至黄州,他所感受的,苏轼都曾经历过。
他轻拍了拍苏轼的肩背,说道: “都过去了,会好的。”
苏轼豁然一笑,却也遮不住眼底泛起的红, “怀民兄,明晚我们还来看月亮,好不好?”
怀民无奈叹道: “我看苏兄是想成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