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依依惜别
众人到了天罡苑设的洞房之中,唯见白珞琛一身红衣,一脸娇羞地坐在大红的床榻之上。几个丫鬟捧着盛满花生、桂圆莲子、栗子、红枣等干果的大铜盘。思雨、思雪从未闹过洞房,好奇得四下打量。抓了那干果便朝床铺上、新娘子身上撒去,和白珞琛玩闹起来。
夏书珣见岑沐风等人到了,示意闲杂人等悉数退下,便上前来行礼道:“岑大人,书珣今日得与珞琛成婚,最要感激大人成全。”
岑沐风扶起夏书珣道:“三公子乃众望所归,婚典之后便重担于肩,今后还当多多珍重。”
白珞琛连忙起身过来行礼道:“原来您就是京城来的岑大人,珞琛一直觉得面熟却未曾想起,今日……失礼了。”白珞琛说完,还看向沈慕瑶诡异一笑,笑得沈慕瑶脸颊发烫。
沈慕瑶抽下发髻中的一支凤头金钗递于白珞琛道:“白姐姐今日大婚,无尽最为高兴的是姐姐能与情郎终成眷属。这一支金钗便算作给姐姐的新婚贺礼。”
白珞琛接过金钗细细端详了一番:“这做工甚为别致。谢谢无尽一番情谊。”
夏书珣:“平民女子一般不得佩凤钗,不知钱姑娘凤钗何来?”
叶婧宜也跟着他们进了洞房,听了夏书珣一问,便调皮地答道:“乃是裕桢公主所赠,拿着这钗,去公主府寻她,说不能她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
白珞琛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这真是三公主之物?你们当真认得三公主?你们可知,她可是我的救命恩人!”
沈慕瑶:“啊?”
白珞琛:“几面前闽州这边爆发了瘟疫,幸得三公主研制了去疫清瘟汤,还将药方公布于众,并令佰草坊配好药剂免费派给当地的百姓,这才缓解了疫情。我本染疾病重,也是得益于此药方才活了过来。”
岑沐风听罢看向沈慕瑶笑道:“看来三公主得万民敬仰不是虚言。”
夏书珣:“自然不虚。三公主创散冰器,令我闽州夏日因中暑而亡之人大大减少。她去年趁着新政开了一条新的商道,起于海滨经闽州至盛京,给这一带的百姓添了不少盈利。如不是因为公主尚年少,此间百姓定有人要将她供奉入寺庙。”
白珞琛手中紧紧攥着凤钗有些兴奋地问道:“你们见过三公主,都说她是东原第一大美人,她如何样貌?”
这话题一出,众人皆有了兴致。思雪忙凑过来说:“三公主,那是发如绢缎,肤如凝脂,腰肢纤细人却丰腴,总之你能想得到的一切优点,她都有。”
白珞琛:“可是人瘦,却很难丰满……”
思雨:“这头发,这皮肤,这身材,自然是花了大价钱养护的。”
白珞琛:“这世上不知哪家的公子能有这般艳福,可以抱得如此美人归?”
沈慕瑶看着一众人在自己面前编排自己,还越说越起劲,实在听不下去了,便退出这谈话,坐到了屋子边上的一把扶手椅上。岑沐风见沈慕瑶一脸愠气,走了过去蹲下身来问道:“见着别人夸自己还不乐意了?”
沈慕瑶:“这哪里是夸?分明就是捧杀。他们知道了真相还不大失所望。尤其是方才,还见着那一幕……”沈慕瑶说着,小嘴都撅了起来。岑沐风见她这副气呼呼的样子着实可爱,都想去咬住她那撅起的红唇,不过他俩今日的光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能再添劣迹了。于是,岑沐风只用指尖点了点沈慕瑶红唇道:“怎么会大失所望。只会是大大的惊喜。未曾想公主殿下并非高高在上,如此体恤民情还接地气。”
沈慕瑶:“除了体恤民情接地气恐怕还有风流浪荡一项。我是吃过一次亏,大人说这话,我才不信。”
岑沐风:“何时吃亏了?”
沈慕瑶:“在你这里吃亏了。从望苍归来,大人知晓我身份后,那态度变得,要说冷若冰霜,那冰霜都不能愿意!”
岑沐风被说得有些歉疚,忙说道:“那时……那时也不是因为失望啊。全是我自己的问题。”
“哦?”沈慕瑶说着,挑眉看了看岑沐风,示意让他解释一二。
岑沐风:“我只知你是无尽时,便视你为世间珍宝,不过所幸识得珍宝之人不多,我还有些信心与你相守。可知晓你是公主后,尤其还是如此盛名的裕桢公主,自然对自己有些信心不足,担心公主殿下对我之情不过一时兴起,更担心自己守不住如此珍宝。奈何情根深种,拔又拔不动,一腔忧闷,未曾想这情绪竟都发泄到你身上了。”
沈慕瑶:“所以我便成了这冤大头,平白无故在大人处受了这多委屈。”
岑沐风:“以后再不敢了。”
沈慕瑶:“此话不是第一次听了,实在不敢有期待。”
岑沐风:“我……”
思雨思雪还在和白珞琛叽叽喳喳地聊着。夏书珣见岑沐风半蹲在沈慕瑶边上,赶紧提了把扶手椅过去叫岑大人落座。
夏书珣趁机问道:“岑大人,听闻您不日要返回盛京,招安一事,还望您在朝中多多进言。”
岑沐风站起了身:“招安可是朝中大事,要动用大笔银两,岂是我一个副指挥使能应下的?我朝当是有百余年未行招安之事了。”
夏书珣听了这话竟急了,忙道:“可是岑大人,此前你可不是如此说的。我们设下了这么大的局,牺牲了这么多兄弟,不就是为了叫净海帮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的门派,您怎么可以……”
岑沐风笑着指了指沈慕瑶:“三公子莫急,招安的事问问她的想法。”
“我?”沈慕瑶一脸疑惑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夏书珣虽向来秉性温良,此刻也没了好气,说道:“岑大人是不是太儿戏了?”
沈慕瑶本来还一脸懵圈,此刻也有些不悦了,慢慢说道:“招安一事,于朝廷,于东南百姓,于你们的帮派,皆是益事。这好处自不用多言。只是这百利之事,朝廷为何少做,这便是因为招安可不是一锤子的买卖,朝廷要安置你们这些弟兄们,那可是要管他们一生之事。否则,朝廷拨了一笔银两叫你们快活这一年,难道第二年大家再回去做海匪?若是我们想好了这安置之策,再向朝廷请旨招安才可成事。”
夏书珣原以为沈慕瑶不过是岑大人南下期间风流快活招惹的个小医女。沈慕瑶此话一出,夏书珣对她即刻另眼相看,语气自然谦和了很多,问道:“敢问姑娘对这安置之策有何想法?”
沈慕瑶:“我此前在白灵山庄,清点过他们这几年的账册。海权帮原有两万余人,靠着贩卖私盐,走镖,收保护费,贩卖违禁物品为生。其中贩卖私盐收入占大头。净海帮原有三万人左右,靠百乐散,收保护费,打劫商船,航运,贩卖违禁物品为生。我未查过你帮的账册,但估计你帮应是以百乐散收入占大头。招安之后这些违法之营生皆不可做。可做的,只有正轨的走镖和海运的生意,大约能安置六七千人。目前净海帮和海权帮加在一起还有两万多人,剩下的一万多人如何安置?”
夏书珣:“钱姑娘思维缜密,愿闻姑娘详解。”
沈慕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人到了一定年岁改行可容易?”
夏书珣:“自然不易。叫这些兄弟们解甲归田,恐怕他们也过不惯这样的生活。不消几年又会去投奔其他零零星星兴起的海匪帮派了。”
沈慕瑶:“不易改行便重操旧业吧。”
夏书珣:“啊?!”
沈慕瑶:“海权帮所贩私盐并不戕害百姓。据说海权帮的私盐比官盐的成色还好。他们缺的不过是一纸官府批文。请朝廷批准便可。若朝廷批下的经营权份额较海权帮原来贩卖的再多加个一两成,你们又可以高于私盐的官盐价格卖出,一万多人的营生便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