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甜饼

繁体版 简体版
一个小甜饼 > 医治大唐 > 第一百四十章:一波三折的求医路

第一百四十章:一波三折的求医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再加上年景好天下太平,吃饭倒是不成问题。

听说城里开义诊,而且坐诊的都是名医大家,九叔便动起了心思。

不如趁机把老三和老四弄进城里,混在人堆儿里一起瞧一瞧。兴许就有什么法子能治呢,总好过窝在寨子里让老六那个半壶咣当的成天瞎鼓弄。

打定主意九叔招呼人手收工,一溜烟儿的赶回了山寨。劝说了一番后转过天赶了个大早,拖家带口的再次混进了洛阳城。

可进了城一打听,大同坊和履道坊都有义诊摊子。因为离着大同坊比较近,一帮人便赶着车去了大同坊。

到地方往里进的时候才知道,感情这义诊不同于以往大帮人闹哄哄的往前挤。

而是义诊的郎中们一个坊一个坊的逐个流转。走到哪个坊,就只看哪个坊的病患。

这对城里的百姓来说倒是没什么,重病的都已经集中看过了,余下的安心等着就好,但让一帮城外来的土匪怎么办。

知道没戏后正准备打道回府呢,发现有不少跟他们一样,得了信儿后打城外来冒着懵来求医的。

也就小半天儿的功夫,坊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看门的坊佬是个心善的,禁不住哀求,让大家稍等一会儿,他进去问问主事儿的郎中怎么说。

大同坊内病患数量不算多,张文仲得了信儿后吩咐差人通知外面耐心等着,待坊内病患都处理完了,便轮到他们了。

一听这话,一帮子土匪寻思着来都来了,那就等着吧。

等待的时候跟明白人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感情大同坊这面是民间郎中坐镇,太医署的大家们在履道坊那边儿。

这时老十一的儿子曾奎便说了,太医署的大家医术必然比民间郎中高明。

反正都是等,不如到履道坊那面等着。

几个老的一想也是,于是赶着马车拖家带口的又到了履道坊外面。

履道坊这面守门的衙役见人越来越多,本来还想驱散,可听人们信誓旦旦的说,大同坊那边儿管事儿的说了,看完坊内患者就给外来的看。

衙役哪知“管事的”指的是张文仲,还以为是一天没露面的武卓呢,便没再驱赶。

结果这一等,就等到了天黑。

坊内的太医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这才知道外面还有一帮患者呢。

而甄碧问明了情况后,果断拒绝。

拒绝不是因为他坏,而是他考虑的事情多。

首先不是看病的事儿,这些没登记的病人拿药的账目怎么算。而且治没治好如何统计,又该如何计算。

没搞清楚之前,自然不能“乱搞”。

他有他的原因,但外面的人群听说后可不干了,呜嗷嗷的就闹将了起来。

而带头闹事儿的,就是出主意过来的曾奎。

幸亏巡城的金吾卫赶到后只是驱散,没有抓领头闹事儿的,不然曾奎麻烦就大了。

经这一遭一帮老匪也搞明白了,感情民间郎中比太医署那帮吃官粮的大家好多了。

折腾一趟不容易,一番合计后便在城里住下,寻思着转过天寻民间郎中瞧病。

可转过天等到的结果是义诊范围扩大,城外的病患到各自的属地的村佬那登记,而后汇总到县衙,过些时日义诊的医者去各县按名单瞧病。

庄户人家还是老实人居多,而且秋收后时间一不值钱。虽说白等了半天,但想着回去登记就能瞧病,呼啦啦的就散了。

普通百姓散了,一帮子土匪又傻了。他们出入城用的户籍都是假的,城门卫分辨不出来,县衙的县官儿衙役只要不干上知根底的也分辨不出来,难道属地的村佬也分辨不出来?

那不开玩笑呢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