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甜饼

繁体版 简体版
一个小甜饼 > 民间春秋 > 送给年轻朋友们的一本书:《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

送给年轻朋友们的一本书:《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真正让人哭笑不得。5~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听懂很多道理了,怎么可以这样胡乱地搪塞回答他的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呢!与其这样回答,还不如说你不知道呢!</p>

记得在我女儿刚满两岁的时候,一次单位给全体职工拍工作证上用的标准照片,顺便给每人冲洗了几张。当女儿看到我带回家的照片时,就拿起来仔细地看:先看看照片的正面,然后再翻过来看看照片的反面,满脸不解地问我:“妈妈,照片上怎么没有后背呀?”</p>

我该怎么回答这个小不点儿呢?于是,我站在女儿的面前,对她说:“你现在能看到妈妈的后背吗?”</p>

她说:“不能啊,只看到你的前面!”</p>

我就说:“照相机拍的就是妈妈的前面啊,所以照片上就看不到妈妈的后背嘞!”</p>

因为孩子还很小,你说什么平片啦,立体的,孩子都听不懂的;所以做这样的简单解释,我认为也就足够了,孩子果然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p>

当然,小小的孩子也有让我无法回答的时候。一天中午,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高高兴兴地吃饭,想不到女儿忽然问:“为什么我跟你们俩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和别人呢?”</p>

她爸爸嘴快,马上说:“因为你是我们俩生的!”</p>

女儿紧接着又说:“你们两个人可怎么生我呀?”</p>

还未等我和爱人反应过来,她眼睛一亮即刻就“明白”了,马上异常兴奋地嚷起来:“我知道啦,我知道啦,爸爸生胳膊,妈妈生腿!”</p>

我和爱人被我们这个有趣的小家伙着实给逗乐了,相视一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一人摸了摸她的小脑袋,一人拍了拍她的小手,异口同声地说:“吃饭吧,小宝贝!”</p>

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能够如此自问自答,我认为这个答案已经相当圆满了。</p>

话题11:给孩子买玩具并非越多越好</p>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家里边孩子稀少,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的时候从不吝啬,从而导致孩子从小就身陷于玩具堆里边。这种情况在城市里生长的孩子身上尤其突出。我一直以为,孩子的玩具太多并非好事。姑且撇开许多不合格的劣质玩具对孩子潜在的诸多危害不说,更为不好的是,成天置身于玩具堆里的孩子往往是胡乱地将这一件拿来玩一会儿,丢开了再将另一件拿来瞎胡鼓捣一通,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件玩具。父母必须明白,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此反复地分散注意力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是非常有害的,极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做什么事情都稀哩马哈的不良习惯,进而影响孩子以后在学习方面的注意力和持久力。</p>

笔者认为,有益于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高质量玩具一年买上2~3件足已。家长也根本不需要因为没有满足孩子无止境的玩具奢求而内疚。如果是真爱孩子,就应该少买那些垃圾类玩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她)在有限的玩具中寻找出真正的乐趣,获得有益的知识。此外,如果父母亲能够将孩子独自鼓捣玩具的时间,改换成让他们多接触一些真实的户外世界,让他们放开手脚在自然界里尽情地玩耍游戏,比如说:让他们堆沙丘筑城堡、捏泥人泥马、耍家家抓石子,玩儿什么都行,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p>

话题12:鼓励支持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

孩子在长到两岁左右的时候,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此期间,孩子特别喜欢自己做主,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个绝好的苗头,父母亲一定要格外地珍惜,在确保不出大错的情况下,让孩子多做主、多动手;否则,如果父母亲经常不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愿望,久而久之,孩子自我表现的信心就会受到挫折,慢慢变成一个遇到事情不愿意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p>

记得在我们的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当时,她的发音还很不准确,听起来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己己!”。但是,一听到她非常急切的“我己己!”时,我们就知道,她是在阻止我们继续为她做正在做的事情了,她要自己动手来完成这件事情!于是,我们会立即乖乖地停止下来,在一旁看着她兴致勃勃地自己做下去。尽管在很多的时候,女儿的小手做得并不那么完美,但女儿非常高兴,我们也会非常高兴地肯定女儿的成绩。就这样,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绝大多数同龄小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她早早地学会了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在幼儿园里,她的衣裤总是最整洁的,小床铺上的被褥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小书包里边永远都整理的有条有理、家里边自己的玩具和书桌从来都是自己收拾……</p>

当然,期间也有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一天上午下班后,我赶去幼儿园接她回家。上班族中午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平时都是她爸爸接她,我直接回家做饭的,但那天我爱人出差了,我只好先来接她,再回家做饭。匆忙之间,我抱起她来就往家赶!哪里知道,一出幼儿园大门,她就大喊“我己己!”。由于急着回家做饭,我就没有理会她,这一来小家伙不干了,不断地捶打我的肩膀,踢蹬着双脚越来越急切地重复着“我己己!”,这么着,已经走出十多步了。不就是晚做几分钟饭吗,还是让她自己走吧。于是,我将她放到了地上。可哪里知道,她脚一落地,就拉着我的一根手指头返身走回到幼儿园的大门口,也就是她第一次说“我己己!”的地方。然后,她拉着我向后转,兴冲冲地一直攥着我的那根手指头走回了家!</p>

话题13:让孩子在鼓励和赞扬声中成长</p>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正面的引导永远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对小孩子无端的呵斥和指责,甚至贬低是最愚蠢不过的做法。父母亲一定要牢记,有一些话永远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比如: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多聪明,你真让我们失望;你真懒惰;你真让人讨厌……。作为父母,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懂事、勤快、讨人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你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语言将你的想法传达给自己的孩子。</p>

如果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菜,不喜欢吃水果,父母千万不可以胡乱嚷嚷:“你怎么不吃菜”;“你怎么不吃水果”。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说:“他(她)吃饭不好”、“他(她)不爱吃菜”、“他(她)不爱吃水果”。做父母的必须明白,这样的说法无疑将会给孩子一些非常消极的心理暗示,其结果只能是强化孩子的偏食意念,使他(她)越来越不愿意吃菜,越来越不喜欢吃水果。</p>

我曾经见过很多年轻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总是在喋喋不休地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唠叨:他(她)很胆小;他(她)很笨;他(她)很懒;他(她)很自私;他(她)很淘气;他(她)很嘴馋;他(她)不吃菜……。他们就是不反省一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胆小,为什么笨,为什么懒,为什么……。而且他们还意识不到,这样的唠叨只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比如,对于一个本来就比较胆小的孩子来说,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他(她)大胆地与别人交往,大胆地尝试一些看似有点儿“危险”的运动,而绝对不可以将“胆小”二字挂在嘴上,因为这样做只会更加强化他(她)胆小的自我意识,使他(她)的胆子越来越小。此外,“他很笨!”、“你真苯!”听来也非常让人反感。</p>

我曾经多次对那些将“很笨”作为口头禅的母亲说:“孩子本来不笨也让你给说笨了。依我看,不是你的孩子笨,而是你太笨!”</p>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满腹的牢骚和抱怨改变为称赞和鼓励!小孩子怎么可能不淘气,而又怎么可能没有优点,怎么可能不会进步呢,问题是你要正确对待孩子纯真童心的适当宣泄,善于发现孩子可爱的闪光点。孩子偶尔淘气时,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有时候冷处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他(她)发现自己的无理取闹不奏效时,自然也就不会再闹了。至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及发现之后如何对待则是需要父母付出特殊的爱心和一些技巧的。不过,这事做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每当孩子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时,父母亲都要不失时机,充满喜悦,满怀信心地给孩子以肯定和赞扬,要告诉他(她):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你就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p>

父母亲一定要记住:绝对不可以让孩子看到和听到你在别人面前说他(她)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需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的。你若经常在家里,尤其在别人目前随意地贬低他(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出现。其一是致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真得一无是处,从而变成一个不思上进萎靡不振的人;其二是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变得益发不听话,不服管教。相信,这两种情况都是每一对父母很不愿意看到的,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如:</p>

如果孩子作对了一个简单的计数游戏,或者复述了一个小故事,你就应该满怀喜悦地称赞他(她):你真聪明!好好学习吧,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好孩子真是太幸福啦!</p>

孩子如果哪一天主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将自己的玩具箱整理了一下,你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大赞扬一番:你真勤快!我家孩子是最能干的孩子!妈妈真高兴!</p>

孩子偶尔挑食,不喜欢吃菜,不喜欢吃水果,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看你怎么对待这种事情。你可以告诉他(她):“挑食的孩子身体长不结实,个子会矮小,脸蛋会不漂亮”;吃饭时,你可以有意无意地说:“这个菜真好吃,宝宝肯定很喜欢!”</p>

当你与别的妈妈谈论起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孩子很好带,从来不挑食,各种蔬菜水果,样样都爱吃!”。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孩子肯定会越来越不挑食,真得变成一个特别好带的孩子。</p>

如果父母亲在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时,能够将“他(她)很淘气!”改说成:“他(她)很懂事!”,其结果必然是孩子真的会越来越懂事;相反,如果你老是说他(她)很淘气,其结果只能导致他(她)一直淘气下去,甚至变得更加淘气!</p>

父母亲不可以和别人,或者在家里议论自己的孩子说:“他(她)不如×××聪明”,或者“他(她)不如×××爱学习”……;而应该充满信心和喜悦地说:“他(她)挺聪明的,但必须好好学习;只有肯下辛苦,才能成为最棒的孩子!”</p>

父母亲不应该反反复复地重新提起那些孩子以前做得不太好的事情,而是要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眼前的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即使做得不算太好,但孩子已经尽力去做了,就一定要给以赞扬!</p>

要知道,父母亲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记的。同样的话,你每说一次,这个印记就会加深一点儿!因此,父母亲平日里要尽量地和孩子说一些简单明了地就能够引导他(她)增长见识,积极向上的话;而绝对不可以唠唠叨叨地说那些非但没有一点儿用处,反而还会起一些消极作用的废话!这一点,年轻的父母们尤其要切切牢记,并付诸于行动!</p>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让孩子在父母亲的鼓励和赞扬声中获得自信,获得求知的动力;让孩子在父母亲积极的心里暗示下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永远都能以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p>

话题1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p>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可以强加给别人。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虽为亲子关系,但这句名言同样适合于用来律己和教育孩子。在这里,我换个角度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明这个意思,那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不希望孩子做的,父母坚决不能做。</p>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总是在给孩子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比如说,这个不许做啦,那个不许看啦,等等。并且在定这些条条框框的时候,总还不忘记加上一句话:“这都是为你好!”</p>

的确,相信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确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她)在这个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下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当然,诚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适当的确定一些条条框框还是很必要的,但问题是父母亲不可以一方面要求孩子必须严格遵守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松懈放任逍遥自在。换句话说,要想让孩子心服口服地遵守那些个“条条框框”的约束,父母亲就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比如说,给孩子确定的是在每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是读书的时间,那么,你们在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吆喝上一帮人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规定孩子在晚上不能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听歌曲,那么,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们就绝对不可以自己看电视或听歌曲;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自己却在与别人交往时玩儿虚的耍滑头……,如此等等,孩子会不会遵从于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可能成为具备什么样品格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p>

父母亲可以做到的身体力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孩子上小学之后,语文课的代课老师会开始要求孩子学习写一些小短文。相信在刚开始写这样的小短文时,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点儿不适应,感觉犹如俗话说的“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手)”一样。记得女儿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而我们所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全家动手写日记。不要求写多长,每天晚饭后各自写上一小段,有头有尾地将当天感觉最有意思的事情记述下来。写完之后各自念一念,相互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评出写得最好的给予口头鼓励。这种并不费劲而且又非常有趣的亲子互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再也不为写小短文时无从下手为难了。上了中学之后,尽管她更喜欢的是理科,尤其擅长于物理,但作文写得特棒。我想,这与我们那一段时间的“全家写日记”活动不无关系。</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