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开口,秦锋也没多言,只是道:“郑公公,秦某无意掩护建文逃跑,只能说明秦某的失职,并不能说秦某就是建文余党吧,对了,当时秦某还只是一介布衣,连个官职都没有。
秦某还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疑点,请郑公公明示,秦某可以一一解释的,对,还有个疑点,建文是怎么出城的对吧,这真与秦某无关,秦某真只知道那一处进入京中的排水管道,至于建文皇帝究竟是怎么出来的,秦某真的无从知晓。”
按照后世史学上的猜测,朱允炆能够逃出宫,是因为朱元璋一早就准备了僧衣以及出城的路线。
目前照朱允炆身上的僧衣已经佐证了那个猜测。
除此之外,那个没记录,没香客的小庙,好像也在佐证朱元璋提前为朱允炆的出逃留好了后手。
如此来看的话,朱允炆离开或许真是朱元璋提早安排好的路线。
至于朱元璋安排这些,是出于猜到了后面可能出现的靖难之役,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秦锋的辩解,郑和不置可否。
此事一日查不清,秦锋的嫌疑一日就洗不清。
郑和不说话,秦锋赶忙道:“对了,郑公公不妨按殿下说的那个位置去寻一下,看看那附近是否存在什么密道,找到密道秦某的嫌疑或许就能洗清了。”
找到密道,说不住就能佐证这是朱元璋的手笔。
若能确定朱允炆的出逃从始至终都是朱元璋未雨绸缪的安排,那他可就不存在丝毫嫌疑了。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他不过才八九岁。
再怎么不济,朱元璋都不可能安排一个八九岁孩子为他的后世之君出逃的。
秦锋的建议,郑和是否想到不得而知。
反正在秦锋出言之后,第一个表态的是朱高煦。
“本王还记得那个地方,那本王去找吧。”
多个人帮忙,他自也就能多了一个证明清白的机会。
秦锋正欲要出言感谢,郑和随之出言,道:“那就劳烦殿下了,奴婢安排几个人协助殿下。”
此案由郑和一手负责,如此重要的线索他岂能全都甩给朱高煦。
朱高煦哪是需要别人帮忙的人,郑和才刚开口,朱高煦便随之摆手,道:“你能帮上什么忙,你又不知道朱允炆是从哪里出来的?”
人家经办此案,要说帮忙,也是他帮人家的忙啊。
朱高煦不容置疑的拒绝,秦锋只能出言相劝,道:“殿下,郑公公负责臣这一案,自是要由郑公公全程参与的,不然郑公公如何整合证据还臣一个清白,请殿下帮帮忙,让郑公公配合一下殿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