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秋天一下雨,天容易黑——
这算是一句没啥营养的废话。
毕竟,只要是下雨天,光线都好不到哪去。(暝:日落天黑,黄昏)
再看下一句:
天寒日易昏。
天一冷了,太阳也容易昏暗。
仍然是一句没啥营养的废话!
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就写了这种诗出来吗?
不过这倒是展示一个朴素的天文知识:
从夏至以后,白天的确越来越短,太阳下山也更快,天气也是越来越寒冷。
知识点是一个好的知识点,可是跟这大溶洞、龙王殿、聚龙潭压根没有关系啊!
你就算不跟着丁干去洞里走一遭,也能写出来这么两句话。感情你这算是白参观了……
七少都为陈成捏了一把汗,怕他写离题了,不过看到第三句,“龙”终于来了!
这句是:龙潭龙已去!
准确的说,“龙”还没有来,就直接走了!
靠!这是什么写法!
你好好想一想,我们刚刚一起看到的那些大龙,小龙,公龙,母龙——
都不是这样的啊!
到最后一句,陈成写的是:
惟有冷宫存。
嗯,终于回到了诗歌的主题上。
可问题是,连我们这些青铜选手都知道要在摹绘的主体上多花些笔墨,你这全篇对溶洞中的景象完全避而不谈,这是不是很危险啊……
这个样子,如何能战胜得了榕树主人呢?
雨湿秋常暝,天寒日易昏。
龙潭龙已去,惟有冷宫存……
反复念叨着这四句,七少转动脑筋,要想发掘出这其后的精妙之处来,可是看丁干和榕树主人的反应,似乎也没有被陈成这首诗惊艳道,完全面色如常……
……
陈成自己也不是很有底。
这首诗的创作思路,其实受到了上一组诗中榕树主人写的“不见芦中人”和梅英卫“携旧入芦花”的影响。
那就是不去正面描写,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
上来先用一副互文的对联勾画凄风冷雨的景象,然后交代造成这样景象的原因是“龙潭中的龙王离去了”,至于离去的原因,龙王前往的地点,一概不提。
只告诉大家:
这里还有一所冷落、废弃的龙宫。
会引发人的无尽联想。
这四句诗,也各自都有仿效的蓝本。
“雨湿秋常暝,天寒日易昏”可以说是模仿了王维老师《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连“秋暝”都是从这诗中来的。
也有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一点影子。
总体上是为了渲染这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