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两位大老开了口,殿内的文官们也都纷纷出班附议。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朱允熥的身上。
朱允熥面带笑容,颔首点头。
吏部是天下第一部,詹老倌儿想要让吏部参与其中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朱允熥想了想,旋即又道:“至于明岁,红薯在直隶应天及周边府县栽种之事……”
说到这里,朱允熥便立马停顿了一下。
殿内。
户部左侍郎郁新立马上前道:“臣以为,明岁红薯栽种,除应天府以外,当以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为辅。”
这是将整个长江南岸给囊括了进来。
今岁郁新之后,一众文官便再一次开口附议。
朱允熥却是默默的看了一旁的徐辉祖和汤醴等人。
汤醴摇摇头,看了一眼站在自己身边的魏国公徐辉祖,见对方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他便只好自己上前一步:“臣以为,镇、常、苏、松四府,皆为上上等良田,与栽种红薯于山野旱荒之地有所出入。而除州府、和州府、庐州府,则多为丘陵,上等水田左右多旱荒之地,可为栽种红薯。”
一直低头沉思的魏国公徐辉祖,在汤醴将话刚刚说完的时候,便缓缓抬起头。
他依旧是那三个字。
“臣附议。”
文武之争就这么出现了。
众所周知,大明开国的功勋武将们,大多是出自如今的中都等地,便包括汤醴所说的三府之地。
而江南四府,则因为地方士绅众多,商贾众多,多的是诗书传家的人,历来和朝中文官来往密切。
旋即
,便是两帮人各陈其词,陈述其中利弊得失。
朱允熥居中观望,默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