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回京, 对京城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来说,算不得顶尖大事。
这会子年羹尧还远没有历史时间线上年大将军的派头,也没有可夸耀的平定青海之功, 以至于功高震主, 满朝官员只敢奉承, 甚至武将见了面还要给他磕头的煊赫威望。
他就是总督之一。
而且大清的八个总督(偶尔会被拆分成九个、十个或者更多),也常轮换, 京城里做过总督或者差不离官位的大臣不多, 但也并不算极珍贵稀少。
在《信妃录》里的年羹尧,原本交游广阔,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皇上肉眼可见地偏宠贵妃。
于是在贵妃不是贵妃, 明显失去圣恩后,京中许多王公贵族就将年家重要性下调了一档。年羹尧回京又如何, 在圣心未明之前, 不来往就是了。
但也有人很重视年羹尧的回来, 比如廉亲王。虽然远在景山看坟,也不妨碍他远观京中格局。觉得年羹尧很可以一用——用来给皇上添乱。
再比如年羹尧本人,他也觉得自己特别重要。
我这样驻守青海, 保卫大清安宁的功劳, 皇上居然晾着我大半月不见!他心中愈发不平。
过了正月十五,皇上也未召见年羹尧。
年羹尧等的心烦,索性还真搞了两场佛事去晦气。因用了廉亲王府荐的一位蒙古上师,年羹尧为表感谢, 就送了些谢礼过去。
原本年羹尧跟八爷关系很平淡,几乎无甚交际。
可这回之后, 廉亲王府很快上门求助来了, 事情不大不小, 却是廉亲王福晋亲自上门对年夫人说起的:“今年东北的好皮子到的比往年少一半,最好的又进奉了宫里。偏生我有些急用,年节下耽误不得。我们爷不在京中,叫我也难办。这不想着年夫人刚从青海回来,不知手里有无上好的皮子,可否匀给我们府上些?”
这也算是搔到了年夫人的痒处:年羹尧所辖之地,并不是什么富饶鱼米之乡。对她来说,那里没有江南各色精致的绫罗绸缎胭脂水粉,且消息闭塞跟流行不搭边,以至于每回年夫人回京,都怕身上衣料不够新鲜,落后于帝都时尚圈。
所以她只好因地制宜,多从青海等地弄些好皮草,也算是另一种不落人后了。偏生这回回京,年家遭遇人际滑铁卢,没什么人跟她来往,也没人欣赏她珍贵的毛皮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