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福平11岁那年,拥兵造反的乐郡王攻到龙朝首都龙城,乾宁大帝在几个心腹将领保护下弃城而逃。就此龙城沦陷。当时已是龙朝礼部尚书的钱归义与殷福平父子不幸被掳。据说,被掳当天殷福平杀贼无数。小小年纪,竟让叛军元帅,有着“乐朝七猛珠”之首称号的百里威大是赏识。不但没有把他当敌人对待,还把他奉为上宾,叛王燕君临已自封为“乐成帝”,而乐成帝居然要把这个还是11岁的大孩子拜为上将军,而乐成帝与百里威的手下对他也极是敬服。而这个孩子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却是宁死不降。越是如此,乐朝上下人等对这个孩子越是倾敬,堪有举国效尤之意。
而他的老师兼义父钱归义却没有其子哪怕一分的胆色,被掳后不久,就降了,也许是乐成帝想以他为饵进一步拉拢人心,也许是为了让他劝降殷福平,居然也给了他一个尚书衔。
可是,谁也意想不到的是钱归义投降后劝说殷福平不成,他却被殷福平活活给打死了。打死钱归义后,殷福平居然只身远去,逃离了龙城,就此音信全无。
两年后,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鹤城七雄在他们的地盘被一个大孩子给收服了,并且由他们七个人在当地登高一呼,群雄响应,居然成立了一个不小的起义队伍,号称铁卫军,而鹤城七雄也就变成了后来让息国叛军闻名丧胆的“七大铁卫”,而他们的首领就是殷福平。哪一年,他才13岁。
乐朝在北,息国在南,大龙王朝在这两国叛军南北夹击下,确实是节节败退,民不聊生。
龙朝乾宁32年,也就是殷福平被掳那一年,龙朝第一名将燕泰来的义子雁南开在南方凤城【乾宁大帝逃跑后临时建立的政权中心】强势崛起,在打退了息国靖亲王攻城略地的大军进攻后不久,挺军北上,并很快收复了龙城。而雁南开也因此在当时得了个“龙城飞将”的称号。雁南开用兵如神,北上以后,既是一路势如破竹,一发不可收拾。而此时,息国经过一番休养生息,竟再次在靖亲王带领下大举攻来,更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殷福平的铁卫军就是在此时揭竿而起的。息国的靖亲王身经百战,居然被他大军小了百倍的铁卫军给缠住了,让他头痛不已。
殷福平领导的大都是本地土著,仗着对地形熟悉,打的是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往往总要打息军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个出其不意。
靖亲王的几十万大军想要挺近分毫,倒是相当不易。
当时,乾宁大帝派去守居贺兰谷的大将是他特别倚助的名将许边。
在殷福平铁卫军的牵制下,许边倒也打过几次胜仗。这个许边,身经百战,对战术战策也颇有研究,但却是个好大喜功之人,打了几次胜仗,对名扬天下的靖亲王胡荣倒是有了些轻视。他由开始的只守不攻,改变为直面出击,他当时似乎也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好像觉得什么“龙城飞将”雁南开,什么“乐朝七猛珠”什么“息国靖亲王”也不过如此而已,老子才是天下第一。
他的风采还没来得及展示,贺兰谷就被息亲王给攻克了,息军不但攻克了贺兰谷,更是一路厮杀,占据了龙城倚为天堑的伊兰山,龙军一路败退,不但将士没了斗志,就是主将许边也已是谈息色变,都被敌军打破了胆。
而殷福平还在坚持中,虽然,因为许边的失误,铁卫军伤亡也不小,但却没有退出伊兰山。看清敌我形势后,殷福平留下善战的“狮王”“虎帝”“豹祖”三大铁卫率领残余的部署与息军周旋,他则领了“牛头”“马面”“鸡公”“虾婆”四大铁卫及几个身手不错的义士来到许边军中,劝说许边无果之下,怒斩了许边,收服了他的部队,编入铁卫军。他给铁卫军的指令时-“誓死与息军周旋到底”,战术依旧,打他措手不及,攻他出其不意。
息亲王胡荣手下号称的五十万大军在占据伊兰山后北上进军鹤城,伊兰山居然又被铁卫军给夺了回来。此时,乐朝也已被雁南开打怕了,七猛珠不再势若破竹的攻城略地,而是缩居长辽城中只守不攻了。
而正是此时,“龙城飞将”雁南开率领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又要再次挫一挫“息国靖亲王”的锋芒。
前方有难以招惹的宿敌雁南开,后面天堑又被殷福平的铁卫军拿下了,胡荣不想腹背受敌,仓促下,班师回朝。而他能全须全影的回去吗?
而殷福平给他的答案是绝对不能,于是,在雁南开的部队到来之前,殷福平才缔造了“大战落日坡”“血洗伊兰山”“歼敌贺兰谷”加上以前的怒斩许边等神话。这三场战役,令息军损耗过半,有着名将之花称号的靖亲王再次铩羽而归。
那一年,他16岁。
雁南开在北方,殷福平在南方。
雁南开是龙城飞将,百姓们也给殷福平起了个“万里长城”的美誉。
经过连年战火,各国都要暂养生息,战争就这样停了下来。而此时,龙朝的国土沦落近半,天下由开始的龙朝一统,变成了“龙”、“乐”、“息”三国鼎立。
殷福平班师回朝后,因为其气节,更因为其战功赫赫,又是当朝储君的伴读,乾宁大帝对他大加封赏,上将柱国将军,禁宫统领,加兵部尚书衔,更是把自己最宠爱的祥云公主指婚给了殷福平。但殷福平却因七个字获罪。这七个字是“娶妻当如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