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你是觉得咱做错了?”
朱元璋语气冷冽,丝毫不遮掩自己的不悦。
朱标咽了口唾沫,一个头磕在地上,这才回答。
“儿臣死罪,实在不忍见那么多的功臣受难,那么多家眷被牵连。
况且大明立国十余年,民生虽稍有恢复,却仍有不足。
一下子问罪那么多人,朝中官员会有极大空缺,很有可能惹出乱子、误了国事。”
朱元璋听得出,朱标定然是收罗了不少理由。
可他决心已定,总不能自己扇自己嘴巴。
他哼了一声,道:“太子,朝中已经不是从前了,官员不足,大可开科取士,天下能人倍多,岂会只差那么几个?
你是太子,便该明白,孰轻孰重,国事岂能徇私?”
朱元璋的话,极具威慑力,若是平时,朱标定然不敢反驳,甚至会直接认错。
可事关数千条人命,朱标这次,倒是难得的表现出了执拗的一面。
他咽了口唾沫,强迫自己和朱元璋对视。
“可是父皇,您才得了贤名,此刻杀戮百官,外人只会觉得您是要鸟尽弓藏;
今后无论士绅还是举子文人,甚至日后的史书中,也都会对您留下微词,于您声名不利,于国体更是不利啊!”
朱元璋闻言,竟是被气笑了。
他反问道:“若是留着这些人,继续祸害百姓,结党营私;有朝一日造起反来,才是对国体有利?
太子,咱的心思,你该明白,若是在乎名声,会有今日的大明?”
朱元璋一番话说完,朱标内心里倍感无奈。
他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是一想到此事促成后,朱元璋便会被千夫所指,甚至后世也要借此编排;
一想到大明朝堂将有震荡,无数无辜之人因此丢了性命,朱标这心里,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沉吟片刻,朱标又道:“父皇、陛下,正是有了今日的大明,您才不能如此!
当年您驱逐蒙元,恢复中华,天下谁人不称颂您的功绩?
可如今若是屠刀落下,牵连无辜之人,天下人便不会再记得再造中华的圣天子,从此天下,便只剩下了冷血无情的朱洪武啊!”
说到此处,朱标声泪俱下。
浑然没意识到,朱元璋已经在压制自己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