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赵构这对父子之所以要对宋朝灭亡负责任,是因为他们二人将两宋的所有弊端都搞到极致,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制造了更加恶劣的弊端。
就说宋朝从根本上的自我阉割吧。
这个自我阉割,特指按照正常的设计发挥它们的应有机能,它本来应该强大和高效,这是它的正常技能,可是将这个正常机能在被阉割以后,就变得实力上的虚弱和效率上的拖沓,这就是为什么宋朝被形容为积贫积弱的由来。
积贫积弱并不是宋朝制度本身的必然结果,而是因为那些昏君奸臣自我阉割以后造成的恶劣后果。
比如,宋朝的官员体制,拥有最庞大的官员人数,这些官员的集合体,等于集中最优秀的人才形成一个强大的人才库。
它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考取士的严格选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及进入官场的监督和考核制度,都保证了宋朝的官员基数非常庞大,再加上进入官职队伍的其它渠道,这个数字就更大。
其实,封爵、荫补、功勋等渠道进入官员队伍的,虽然不是通过科考的十年寒窗空甚至一生苦读书,其实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他们的水平可能比不上那些头三甲高材生,起码不会低于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这些积压在人才库里的最优秀的官员后备队伍,远远高于宋朝官场包括武政的实际需要。
如果作一个世界范围的概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官员储备,可以满足全世界所有邦国管理上的需要。
既然如此,就不得不问那些皇室决策者,你推行这样的官员体制和相关的制度,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你准备了十个人只需要一个人,而基本俸禄却要给所有人发放,因为你限定他们只有在那里空等、你的俸禄是他生活的唯一来源,这个三冗中的二冗,冗员和冗费如何能根除?
这里我们看到,三冗中的二冗冗员冗费是宋代皇帝造成的,是制度性的弊病,皇室自己不认识不改正,而且从根本上改正,即使累死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王安石也解决不了,王安石最多能做到的,就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但是病根在心脏,他却束手无策。
而且他的对症下药,也是治标不治本,就是从扩大财政收入上人手,如果财富不增加,这个只能加剧矛盾;外加本来就矛盾重重的财富均衡问题,税负不合理问题,变法只能是火上浇油。
简单举例,平民百姓的税负已经到了最大限度,只要再加一根稻草,他就崩溃破产了,你如何能给他们增加税收依然让他们生存下去?谁都知道,他们如果不能生存下去,就是现有的赋税都不能保证了。
而对那些本来没有税负和税负比较轻的人,你如何让他们掏出更多的钱来?泛泛的税法条款根本不解决问题。
一种变法,还没有出笼,就知道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和矛盾,哪怕是推行新的法规,都需要更多的官员和费用。
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减少冗员冗费,你这样搞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由此可见,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在官场上也是一样,皇上根本就错了,
只是稍微变化一下内容,就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就是一个皇帝昏庸,累死满朝大臣小臣的效果。
可见,如果想变法,其实不光变法,任何事情都一样,都必须两个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