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传令给镇抚在各地的将校,“将兵毗陵,共讨山越”,本就等的许久,心中有着一团火在燃烧的江东将校们在得到孙翊这个将令后,瞬间如出笼的猛兽般率军往毗陵赶来。
黄盖、程普、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操、贺齐等十数位如今江东军中最为优秀的校尉在七月底纷纷率军来到了毗陵县外的军营中。
而随着他们的到来,之前孙翊为了镇抚各地分往各县的江东中军也再次汇聚到了孙翊手中。
整整五万大军!
若光论战绩来说,这五万大军就是如今大汉南方三州中最为精锐的步兵,没有之一。
这五万精兵的汇集和十数位校尉的到来,令孙翊心中的最后一丝担忧消失。
因为五万大军是走官道,而山越兵散乱在江东各地,而且怕被孙军伏击,大多都是翻山越岭而来,所以孙军的汇聚速度比山越兵更快。
孙军军营,孙翊主帐。
山越兵正不断的汇聚在十数里外的军营中,帐内一些将校如孙河等脸上浮现着忧色。
而孙翊却不同,每当听闻山越有一部到来,孙翊脸上就辄有喜色。
孙河正担忧山越兵力越来越多,见孙翊不忧反喜,以为孙翊轻敌,便谏道,
“如今山越贼子兵势越发强盛,君侯何不趁其未完全聚集时击之,就算不击,也应该严令诸将警守各营,防备山越贼子夜袭。
如今君侯不以敌势众为忧,反而脸上时有喜色,臣窃为君侯忧之。”
孙河的话引起了帐内一些将校的附和,他们本来与孙河就抱有同等担忧,认为孙翊因为庐江一战生出轻敌之心,因此对山越不够重视。
如今孙河劝谏孙翊,道出他们心中的担忧,因此他们纷纷附和。
大战在即,上下务必一心,因此孙翊解释道,
“贼子汇聚之势虽未大成,但已有数万之众,又有营盘作为依托,吾等兵力并不占优,贸然攻之,定不能下,既不能下,徒伤我军士气而已,故吾按兵不动,养兵待敌。”
“再而敌军汇聚之势未大成,其兵力于我军相比也并不占优,我军亦有营盘为依托,山越军中不乏知兵之辈,他也不会贸然攻我。
有营盘及数万大军为守,山越远道而来,就算夜袭,何能为也?
兵法首重虚实之道,我军只是呈现寻常戒备态势,山越众贼子忌惮吾,定会以为吾外宽内紧,迷惑彼等,彼等更会严令士卒加强戒备,不敢放松大意。
此等境况下,贼子心神紧绷,已成劳军,而我军充分歇息,是为逸军。届时贼子劳,我军逸,可得以逸待劳之效矣。”
“山越贼子分作各部,各依险阻,以山势为依托,以前大兄征之,只破其数部而无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