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名锦衣少年搬着一张长案,走到排队领粮的灾民的附近,放下了长案。竖起了一面白旗。白旗上写着“招兵”两个大字。
一名文士模样的青年,拿着笔砚竹简,坐在长案后。这名文士是锦衣少年们从城中强行请来的。
甘宁见竖起招兵白旗,连领了粮食的灾民们见了,也没什么反应,想了想,才哑然失笑,心道:“唉!这些人,能有几个人识字啊?”沉思了片刻,便吩咐三名锦衣少年,道:“你们去拉一车钱来吧。”
三名锦衣少年迅速跑去,没多久,便用牛车,拉了一车钱来。
甘宁带来的手下才二百余人,攻下临江后,又伤亡了三十多人。分派守门,侦察,清点钱库,派发赈灾粮后。他身边仅余七名锦衣少年可供使唤。
甘宁跳上牛车,一屁股坐了在钱堆上,大声喊道:“你们大声喊,喊‘招兵’,就说报名合格者的立即赏一贯钱。当了兵,就有饭吃,有酒喝,有银子领。先赏你们几贯钱吧。”随手抓起一串串的钱,扔给七名锦衣少年与青年文士。
锦衣少年们收了钱入怀,顷刻精神了许多。纷纷向着灾民们呐喊:“招兵啰!招兵啰!报名合格者,立即赏钱一贯!当了兵,有饭吃,有酒喝,有银子领!快来报来吧……”
甘宁脸色一沉,厉声喝道:“跑远点喊!”恶狠狠地扫视锦衣少年们。
锦衣少年们吃了一惊,急忙跑向各处呐喊,将招兵消息传播到各处的灾民的耳朵里。有两人,甚至跑向城门外广为宣传,因为听到派粮的消息后,有许多灾民从城外匆匆赶来。
甘宁望着被自己赶去四处呐喊的锦衣少年,心中感到一阵痛快。
因为此刻他想起了在超市工作时,被老板娘塞了一叠厚厚的广告纸在手里,与几名同事一起,被老板娘赶出有空调冷气的超市内,到烈日下派发广告纸,做宣传。
一些青壮年灾民听了后,均动心地走到招兵白旗下询问。不过,他们看见甘宁的长相与打扮如此彪悍,而且脸色不太好,都不敢问甘宁。只敢询问青年文士。
一名较为强壮的青年灾民,站到长案前,高兴喊道:“我报名。”
青年文士征求意见地望向甘宁。
甘宁打量了一下青年,满意了,微微点了点头。
青年文士便询问青年的姓名与籍贯,并认真地用笔记录在竹简上。
“过来领钱吧。”甘宁放软了语气,友善地道,抓起一贯钱,递向青年。
青年走过来,高兴地接过了一贯钱,郑重地收入怀里。
甘宁指着远处的县衙,鼓励道:“现在你是一个兵了,到县衙里等着吧。一会儿,我会带你们去领兵器的。”
青年笑了笑,高高兴兴地走向县衙。
众灾民见到报名后,真的即时有钱领,纷纷涌跃报名,一会儿,便排起了长龙……
甘宁大喜,亲自发了五十多人的钱后,就安排了一名新兵,接替发钱的工作。于是亲自带领五十多名新兵,前往县衙的武库。
众人到了武库的大门前。
甘宁看了一眼青铜锁,懒得找锁匙了,猛地抽出腰刀,直接一刀砍去。
“铿锵!”火花迸发。
青铜锁应声掉落。
五十多名新兵,看得目瞪口呆了。
甘宁一脚踹开了大门,走入武库内,赫然望见两套用支架支起的盔甲,心道:“盔甲,不错哦,穿上肯定有防护作用,而且威风些,跟吴懿一人一套吧。”
武库颇大,一排排的兵器架上,插满了刀枪剑戟等兵器。
五十多名新兵陆续进入武库内。
甘宁心情大好,爽朗地笑道:“除了这两套盔甲,你们随便挑一件吧。”仔细地端详盔甲,看那一件好些。
五十多名新兵散开,各自挑选合适或顺手的兵器。
蹬蹬蹬……
一名锦衣少年神色慌张地跑了入武库,看见甘宁,立即禀报道:“渠帅,官军回来了,大概还有三十里。”
“嗯!”甘宁早有预料,随口应了声,道:“帮我穿盔甲吧,对了,以后称呼我甘将军好了。”
锦衣少年愣了一下,疑惑地“哦”了一声,上前帮助甘宁穿戴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