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江城解封。从1月23日到4月8日,整整76天。
2个月过去,被按下暂停键的湖北,终于按下重启键!
那个车水马龙的江城,那个人声鼎沸的江城,那个大气磅礴的江城,那个往日熟悉的江城,终于要回来了!
社会在逐步拨回正常运转的发条。
但叶清寒又莫名感觉,周遭的一切都有点遥远……
是的。
人们的心还没能完全回来。
心里紧绷的神经,情感被按压后留下的印痕,不会那么快得到解除。
作为灾难的见证者,也作为灾难的幸存者。
这两个月来,江城承受了太多太多,也付出了太多太多。
幸而,华夏没有孤城,江城从来不是孤城。960万平方公里,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每一条街巷和每一所楼宇,既是江城保卫战的大后方,也是全民阻击战的无形前线。从每一位村支书的大喇叭到每一个人的朋友圈,人们放弃春节团聚,同病魔作战。
从立春到惊蛰,从雨水到清明,这场战斗没有局外人,每一个华夏人都在参战。
在华夏文明深处,大疫之际采用隔离之法,古已有之。工业革命以来,即便疫苗、抗生素等陆续登上战场,隔离,仍是人类社会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良法。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叶清寒经过小区门口看到一张桌子、一个本子、一块小程序板子和一支测温枪。
保安告诉叶清寒“社区下沉工作人员全部在岗,防控力量没有减弱。”目前,辖区“卡点”值守人员充足,居民志愿者因复工减少了一半,但生活物资保供不受影响。
叶清寒看到一名女子从荆州返汉,“几栋几单位哪一户,都要写清楚。”保安说。
女子停下来填写相关信息,物业和社区确认后,进入小区。小程序扫码、工作证明、住址信息、电话、测温,一个不落。
为防止疫情反弹,江城已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如今,叶清寒牵着杨海晨的手走在大街小巷,她惊喜地发现烟火气回来了!
两人去了武昌区杨园街“杨园陈老四”总店,杨海晨和叶清寒排队取餐,老店招牌热干面、牛肉面、馄饨和麻辣牛肉拌面样样火爆。
吉庆民俗街的小吃店已纷纷恢复营业,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等知名小吃,还有江城人喜欢的馄饨、八宝粥、米线、酸辣粉等,都可以吃到。
出于防控需要,顾客不得进店消费。叶清寒只能在店门口扫码买单、拿走食品。有的顾客是打包带走,有的则就地享用。
叶清寒很开心,心心念念的“过早”也回来了,终于能吃上阔别许久的热干面。
叶清寒发现有些店一个小时就能卖出四百多份热干面。
一杯蛋酒,一碗热干面,这套以往“过早”的标配,终于不再显得“奢侈”,亦让人感受到“平凡日常”的珍贵。
叶清寒路遇有位大姐也趁解封,出来感受下“过早”。
她说:“今天能吃上这碗热干面,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我为江城感到自豪。”
叶清寒点头微笑,是啊,可能对别人而言,那只是很普通的“过早”。但对于武汉而言,那是重生。
叶清寒看着那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食物,她知道,一切都在复苏。
江城,好有板眼!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江大桥上,道路如往日一样川流不息。
原来,“堵车”也是那么值得想念。
杨海晨也高兴得喜出望外,交通是城市的动脉,公交、地铁、出租车、轮渡都动起来了,城市的血液就活了起来。
小吃街的附近有一家大型购物仓储店,当天并没有开业,只有小的便利店营业。
但是附近的超市已经相继开始营业,叶清寒去的算挺早的,看到货架上摆着“爱心菜”十块钱十斤,包括包菜、莴苣等,很便宜。肉也没涨价,十多块钱一斤。
如今,熟悉的生活正在渐渐回归。
杨海晨在超市里遇到同小区的邻居秦先生,秦先生调侃道,“海晨,那是你女朋友吧?真漂亮!”
杨海晨羞涩地挠挠头。秦先生提到无症状感染者,让杨海晨觉得大家防护意识都很强。
为了安全起见,秦先生的儿子几乎不下楼,都是在阳台上活动。
解封后主要就是交通便利了,但现在这种情况,一般也不会外出,多数时候还会宅在家里。
秦先生说,在单位,办公室也明显发生变化,公司减少了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不让到会议室开会,控制园区办公人数。
秦先生问杨海晨,江城解封后会不会导致大量人口“逃离江城”?
杨海晨认为,“这太夸张了”。江城解封不过是让滞留在江城的人可以按条件出去,而家在江城的人也没想着出去。
他说,自己周边朋友都觉得,江城现在比广州、上海等还要安全些,这些城市境外输入带来的风险比江城还要高。
秦先生也附和说,江城“安全的很”,因为管控得严格。小区凭绿码,测温可以自由进出,但“愿意外出的人并不多”。就拿街边的那些小吃店来说,因为房租的压力,小吃店大多在4月1日开始营业,收入比平时减少了2/3,小吃店雇佣的员工还没有从外地返回,因为害怕在乘坐火车期间感染。
杨海晨突然想到什么,说道,“你知道我最担心什么吗?”